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陈留郡

陈留郡

①西汉元狩元年(前122)置,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开封县东南陈留镇)。辖境相当今河南开封市及尉氏县以东,宁陵县以西,延津、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地。西晋改为陈留国,移治小黄县(今河南开封县东北)。西晋末复为郡,移治仓垣城(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废。孝昌中复置,移治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隋开皇初废。唐天宝初改汴州复置,乾元初复为汴州。

②东晋咸康四年(338)侨置,治所在小黄县(今安徽亳州市)。隋开皇初废。

③东晋义熙末侨置,属南兖州。治所在浚仪县(今安徽寿县西南)。南朝宋属南豫州。南齐属豫州。隋开皇初废。

④南朝梁侨置,为陈州治。治所在陈留县(今安徽太和县东北三里)。辖境相当今安徽太和等县地。隋开皇初废。

⑤南朝陈永定二年(558)改广梁郡置,属南豫州。治所在石封县(今安徽广德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广德、郎溪二县及浙江安吉等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废。


(1)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置,治陈留县(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属兖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东到民权、宁陵等县,西至开封、尉氏等市县,北及延津、长垣等县,南到杞县、睢县地域。三国魏改为国,西晋移治小黄县(今开封市东)。东晋末复为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孝昌中复置,移治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仅辖今开封、封丘等市县地。东魏为梁州治,北周为汴州治。隋开皇初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汴州为陈留郡。东汉文学家蔡邕、西晋诗人阮籍皆本郡人。(2)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侨置,治小黄县(今安徽亳州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亳州市和河南省鹿邑县地。属兖州。南朝宋属豫州。北魏属南兖州。隋开皇初废。(3)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侨置,治今安徽省寿县西南。辖境约当今安徽省寿县西南至安丰塘镇以北地。南朝宋属南豫州,齐属豫州。北魏属扬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4)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改广梁郡置。治石封县(今安徽广德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广德县和浙江省安吉县地。属扬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猜你喜欢

  • 资国镇

    即今四川荣县西南新桥镇。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29: 资国镇 “在 (荣) 县西南四十里,或曰即故资官县也”。

  • 板渚

    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荥阳市北北邙乡牛口峪附近。《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径板城北,有津谓之板城渚口。” 《隋书· 炀帝纪》: 大业元年(605) 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元和志》卷5汜水

  • 赵步

    在今安徽凤台县东淮河北岸,南直紫金山。《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四年 (957),“帝驰至荆山洪,距赵步二百余里。” 胡三省注: “赵步,以赵氏居其地而得名。”古渡口名。在今安徽省淮南市西淮河北岸,南

  • 子长县

    1942年改安定县置,属陕西省。治所在瓦窑堡(今陕西子长县)。为纪念谢子长烈士而命名。在陕西省北部、秀延河上游。属延安市。面积 2405 平方千米。人口24.3万。辖8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瓦窑堡镇。

  • 南武阳侯国

    东汉改南武阳县为侯国,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邑县。后改为南武阳县。《后汉书·窦宪传》: 和帝封窦宪为 “武阳侯”,即此。

  • 西楼驿

    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82靖州:西楼驿,“宋淳熙三年,中峒贼姚民敖作乱,州兵守州西南之密崖及西楼驿,以断寇路。既而郡守邢迁益兵守西楼,进捣中峒,覆其巢,略大小汶川,还取桃溪

  • 南平阳县

    西汉改平阳县置,属山阳郡。治所即今山东邹城市。晋属高平国。南朝宋改名平阳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邹城市。属山阳郡。南朝宋改名平阳县。

  • 里洞营

    即今广东新兴县东南里洞镇。《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新兴县“张公脑营”条:里洞营“在县南四十里。嘉靖二十七年置”。

  • 牧龙亭镇

    即今江苏江宁县西南牧龙镇村。清同治《上江两县志》 卷5 《城厢》: 有 “牧龙亭”。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江宁县记: “牧龙亭镇在城西南七十里。”

  • 五池沟

    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方舆纪要》卷47中牟县:“亦曰五池口,今涸。曹魏嘉平二年,司马懿讨王凌还,魏主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宋张洎曰,莨宕渠自荥阳五池口出,注为鸿沟是也。”古水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