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陕西凤县(双石铺)东小峪河。《方舆纪要》卷56凤县:红崖河在“县(今凤州镇)西四十五里。出县西北山谷中,历两当县界流入嘉陵江”。
秦置,属临淄郡。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西北二里。《史记·陈涉世家》:“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 自立为齐王。”即此。西汉属千乘郡。东汉永初二年(108)改为临济县。本春秋、战国齐邑。秦置
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之海拉尔河。《辽史·营卫志》: 太祖五院部 “瓯昆石烈。太宗会同二年,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居之。三年,益以海勒水之地为农田”。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海拉尔河。《辽史·食货
隋大业年间建,在今山西汾阳县东。《方舆纪要》 卷42汾州府: 临汾宫在 “府东十五里,隋大业四年建以避暑,盖据文湖之胜而为之,亦谓之汾水行宫”。
唐方镇。中和三年 (883) 升湖南观察使置,治所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领潭、衡、永、邵、道、郴、连七州。相当今湖南南部及广东西北部。光启元年 (885) 改名武安军。唐方镇名。中和三年(883年
在今湖北英山县北。明末曾为英山县治。《明史·地理志》 英山县: “崇祯十二年徙于西北之章山,十六年又迁于北境之添楼乡。”
1933年10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为进攻江西革命根据地由崇仁、宜黄二县析置,驻凤冈墟(今江西崇仁县南凤冈)。1936年裁。
明、清蒙古部名。明代汉文文献译为 “罕哈”,清代译为 “喀尔喀”。明中叶,蒙古达延汗分其地为左、右翼各三万户,喀尔喀为左翼三万户之一,因地在哈剌哈河 (Qalqa) 流域而得名,封其子阿勒楚博罗特、格
北宋置,属浦城县。即今福建浦城县西北渔梁。因渔梁山而得名。《续资治通鉴》: 南宋建炎三年 (1129),“韩世忠与苗傅交战,自衢、信进至渔梁驿”。即此。北宋置,即今福建省浦城县西北渔梁。因渔梁山而得名
元至元十四年(1277)于九赕置,属丽江路。治所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巨甸镇。《元史·地理志》:“盖以铁桥自昔为南诏、吐蕃交会之大津渡,故名。”清顺治十六年(1659)废。唐名罗波九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