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水海子
又名插汉脑儿,汉译白海子。即今内蒙古阿巴嘎旗南查干诺尔(又作库尔查干诺尔)。明《蓟镇边防》:“插汉脑儿即白海子,在宣府大青山后,宣边相去尚有六百余里。此处原有长水海子、苦水海子二处,夷人因长水海子四望平沙,遂名插汉脑儿。”隆庆二年十一月宣府总兵马芳袭击蒙古兵于长水海子(见《明穆宗实录》卷26),即此。
古湖名。又名库尔察罕诺尔、白海子。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南查干淖尔。明隆庆二年(1568年),宣府总兵官马芳率参将刘潭等出独石塞外二百里,袭鞑靼于此。参见“库尔察罕诺尔”。
又名插汉脑儿,汉译白海子。即今内蒙古阿巴嘎旗南查干诺尔(又作库尔查干诺尔)。明《蓟镇边防》:“插汉脑儿即白海子,在宣府大青山后,宣边相去尚有六百余里。此处原有长水海子、苦水海子二处,夷人因长水海子四望平沙,遂名插汉脑儿。”隆庆二年十一月宣府总兵马芳袭击蒙古兵于长水海子(见《明穆宗实录》卷26),即此。
古湖名。又名库尔察罕诺尔、白海子。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南查干淖尔。明隆庆二年(1568年),宣府总兵官马芳率参将刘潭等出独石塞外二百里,袭鞑靼于此。参见“库尔察罕诺尔”。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施秉县城偏北。明洪武五年 (1372) 改置偏桥长官司。
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羁縻涂州。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贞观元年 (627) 废为涂源戍。二年 (628) 复置。后又废。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四川省汶川县西南。属涂州。贞观二
即今广西百色市东北龙川乡。清属凌云县,有外委戍守。
即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北十七里,余四陵皆在今陕西咸阳市境内。《汉书·原涉传》:“郡国诸豪及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皆归慕之。”《班固赋》:“南望杜陵,
即今广东惠东县东南稔山镇。为海防要地,清时有千总驻防。
元改西高州置,属四川行省。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南高罗镇。后改为高罗寨长官司。
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之檀头山。《明史·地理志》 宁波府象山县:“南有石坛山,亦曰坛头山。”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为长江津渡。宋《景定建康志》卷16:五马渡“在上元县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处”。据《晋书·五行志中》:“太安中,童谣曰:‘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后中
在今江苏南京市城南中华门外长干桥东南。始建于三国吴赤乌间,名长干寺。南朝梁为阿育王寺。宋为天禧寺。元为慈恩旌忠寺。明永乐十年(1412)重建,赐额“大报恩寺”。该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仅存部分殿基和寺
即高都山。在今四川巫山县西北。楚宋玉《高唐赋》 云: “巫山女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寰宇记》 卷148巫山县: 高都山 “高邱盖高都也”。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