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郡
①北魏改长乐国置,属冀州。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枣强、新河、南宫、武邑等县市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②唐天宝元年(742)改福州置,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大田、尤溪以东的闽江流域和古田、屏南、福安、福鼎等市县以东地区。乾元元年(758)复为福州。
北魏以长乐国改置。治信都县(今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冀州、枣强、新河、南宫等市县及威县北部地。为冀州治。隋开皇初废。
①北魏改长乐国置,属冀州。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枣强、新河、南宫、武邑等县市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②唐天宝元年(742)改福州置,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大田、尤溪以东的闽江流域和古田、屏南、福安、福鼎等市县以东地区。乾元元年(758)复为福州。
北魏以长乐国改置。治信都县(今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冀州、枣强、新河、南宫等市县及威县北部地。为冀州治。隋开皇初废。
即今云南马关县东北四十里山车乡。清有经制外委驻此。壮语“山”为三,“车”为水,意即三个水塘。
在今浙江苍南县西。主峰海拔921米。《方舆纪要》卷94平阳县:玉苍山“亦名八面山,山周百余里,跨峙八乡”。1981年析平阳置苍南县,因位于玉苍山之南而得名。在浙江省苍南县城西。属南雁荡山。传山中有玉,
即新门。在今河南陕县东北三门峡人门岛东。唐杜佑《通典》卷10 《食货》:开元二十九年(741),“陕州刺史李齐物避三门河路急峻,于其北凿石渠通运船为漫流,河泥旋填淤塞,不可漕”。(1)古水名。在今河南
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兖州市西南三十五里。《春秋》: 庄公十年 (前684),“公败宋师于乘丘”。《战国策·魏策》: 张仪谓魏王曰: “齐遂伐赵,取乘丘。” 即此。古邑名。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兖州市西北
明改阿剌站置,在今吉林敦化市北。明《辽东志》卷9:纳丹府东北陆路有“阿速纳合”站。清改额穆和索站。
①在今安徽石台县东四十里。黄山山脉与九华山脉连接处,青弋江与秒浦河分水岭。《方舆纪要》 卷27石埭县 “盖山” 条下: “稠岭在县 (广阳镇) 西七十里。草木丛密,登陟峻险,为往来之通道。”②在今浙江
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北。筑堤架桥其中,颇具风景。《清一统志·肃州》:“月牙湖、高台站湖皆在(高台)县西五里。”
即今贵州兴义市西南一百四十里捧鲊镇。清置捧鲊巡司。民国时改置县佐。
在今甘肃天水市南九十里。《方舆胜览》卷69天水军:“石榴关去天水县九十五里。”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卷4成州:“石榴关,防把秦州陇城县,入东柯谷路,并向北马寨, 入永川谷路。”
亦作北峡关。即今安徽桐城县北大关镇。《舆地纪胜》卷46安庆府:北硖关“在桐城县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6桐城县:北硖关“以北硖山而名。道出舒城,有巡司戍守。亦为北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