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王县
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市。西晋为河内郡治。隋开皇初为怀州治。十六年 (596)改为河内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沁阳市。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河内。东汉、晋、北朝曾是河内郡和怀州治所,三国魏曾为野王郡治所。
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市。西晋为河内郡治。隋开皇初为怀州治。十六年 (596)改为河内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沁阳市。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河内。东汉、晋、北朝曾是河内郡和怀州治所,三国魏曾为野王郡治所。
亦作。西汉置, 属陈留郡。 治所在今河南柘城县北三十里远襄乡。 东汉为县。 西晋废。古县名。傿,又作,通
即今广东韶关市东江与溱水 (今武江)合流后之北江。《水经·溱水注》: “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东汉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溱水至此,有始兴大江之名。” 《元和志》 卷34浈阳县: “溱水一名
即今山西浑源县西北之浑河。 《水经·㶟水注》: 崞川水 “南出崞县故城南,……北流径繁畤县故城东, ……又东注于㶟水”。
在今广西田林县西。《清一统志·广西统部》:上林营八盘汛驻额外外委防守。
在今广东惠来县东南前詹镇海滨附近。《方舆纪要》卷103惠来县:赤沙澳“在县南四十里。沙隄蔽涛,海艘时集于此,为防御要地”。
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为滹沱河、汾河分水岭。《寰宇记》卷42忻州秀容县:“系舟山,尧遭洪水系舟于此,在县南四十里。”即此。又称小五台、丛蒙山。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北。绵亘于定襄、忻州、阳曲三县市交界处。相传
清雍正三年 (1725)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海晏县西北。《清史稿·地理志》 南右翼后旗: “牧地在青海东岸。东至贺尔,南至恰沙图,西至哈拉素布鲁汉,北至库库诺尔。”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四曲。《舆地纪胜》卷129建宁府:大藏岩“在武夷山。下际深渊,石壑中开数室,皆插板木。室中有器形状不一”。《明一统志》卷76:大藏岩“在武夷山中,下际深渊,石罅处有仙骨函。又有
即今辽宁辽阳县东南浪子山。清置驿站。乾隆 《钦定盛京通志》 卷33: 奉天南至朝鲜站道二百里 “至浪子山站”。即此。
清置,属三姓副都统。在今黑龙江通河县东北西北河口注入松花江附近。因河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