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岭坂
又作崿岭、鄂坂、崿岅。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为洛阳东南门户。《元和志》 卷5缑氏县: “鄂岭坂,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晋八王故事》 曰: ‘范阳王保于鄂坂。’ 后于其上置关。”
又作崿岭、鄂坂、崿岅。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为洛阳东南门户。《元和志》 卷5缑氏县: “鄂岭坂,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晋八王故事》 曰: ‘范阳王保于鄂坂。’ 后于其上置关。”
东汉末改茌县置,治所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三十里张夏镇。魏、晋属太山郡。《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元年(237),“山茌县言黄龙见”。《晋书·慕容儁载记》:“晋将荀羡攻山茌,拔之,斩儁太山太守贾坚。”
亦作篁墩山。在今四川城口县东南。《清一统志 · 太平厅》: 黄墩山 “在厅东北。距厅极远,北连秦地,南接大宁。北江发源于此”。北江即今任河。《明史·杨嗣昌传》: 崇祯末,张献忠入川,“四川将张令、方国
在今广西阳朔县西北。《清一统志 ·桂林府二》: 金竹隘在 “天鹅、都利二山之间。明嘉靖初,建关门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西北。明嘉靖初建关门于此。
亦作洋青墟。即今广东遂溪县西洋青镇。清道光《遂溪县志》卷4:杨青墟在“县西三十里”。
①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五峰山“山磅礴,突起五峰。东曰快目,南曰瑞云,西曰红翠,北曰虎岩, 中曰紫盖,上有禅林寺”。②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2慈溪县:五峰山
明改赖因乡置,属马湖府屏山县。在今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境。《方舆纪要》 卷73屏山县: 新乡镇在 “府北二百里沐川司内。本名赖因乡。《志》云: 镇东去犍为县二百里,西去建昌都司千二百里,南接大凉山五百里
北周置,属虞州。治所在夏县(今山西夏县)。辖境相当今运城市东部及夏县地。隋开皇初废。义宁元年(617)复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安邑)。唐武德元年(618)废。北周置,治夏县(今属山西)。属
明置,在今广西昭平县北。《方舆纪要》卷107昭平县: 雷霹堡 “在县北雷霹山旁”。
在今湖南宜章县北十里黄岑山东。《方舆纪要》卷82宜章县:仰天湖“平旷无山阜,涌泉蓄水,周回三十里”。
①在今山西保德县东北十五里义门村西黄河中流。《方舆纪要》卷40保德州“保马水关”条:“《志》云,州东北二十里有水寨,地名义门村,黄河中流,岿然屹立,高二十八丈,周围如之。旧尝置寨于此。”②在今广东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