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通济渠

通济渠

隋大业元年 (605) 开凿。为沟通黄、淮二大河的运河。《隋书·炀帝纪》: “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西段起自今河南洛阳市西,引谷水和洛水贯洛阳城东出循阳渠故道至偃师入洛,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自板渚 (今河南荥阳市北) 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经开封市折而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行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州、灵壁、泗县、江苏泗洪至盱眙对岸入淮河。因为炀帝巡游所用,俗称御河。唐改名广济渠。这条运河的开凿促进了中原和江淮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唐、宋时通称西段为漕渠和洛水,东段为汴河或汴渠。


隋大业元年(605年)开的运河。分东、西二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西苑,引谷(穀)水、洛水贯洛阳城东出,循东汉阳渠故道至偃师入洛,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市北)引黄河水东行汴水故道,至今河南省开封市别汴水折向东南至今商丘市东南行蕲水故道,再经安徽省于江苏省泗洪县至盱眙县对岸注入淮河。因为炀帝巡游所用,亦称御河。唐改名广济渠。唐宋时通称西段为漕渠和洛水,东段为汴河或汴渠。对隋及唐宋时期中原与江淮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参见“汴水”。


猜你喜欢

  • 北马头镇

    清置,属天津县。在今天津市北。清设把总驻守。

  • 苏利县

    南朝宋置,属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宋书·州郡四》:“苏利长,汉县曰苏示,□曰苏利。”齐废。

  • 皇甫谧墓

    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十里张鳌坡村。皇甫谧 (215—282),幼名静,字士安,晚年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 (今宁夏彭阳县西)。晋代针灸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封土高3米。当地称 “皇甫谧古冢”。墓前立 “

  • 铜鞮山

    一名紫金山。在今山西沁县西南四十里。《魏书·献文六王传》: “后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鞮山。”即此。县西三十里尧山,唐亦曾改名铜鞮山。又称紫金山。在山西省沁县西南。即晋代铜鞮邑所在地。北魏彭城王勰从孝文

  • 封丘县

    西汉置,属陈留郡。治所即今河南封丘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废。景明二年 (501)复置,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滑州。大业初属东郡。唐属汴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

  • 曹娥埭

    在今浙江上虞市治百官镇西曹娥江西岸。《资治通鉴》: 唐光启二年 (886),钱镠“凿山开道五百里,出曹娥埭”。即此。在今浙江省上虞市西南曹娥江上。唐光启二年(886年),钱镠取浙东,进军曹娥埭,即此。

  • 和乐市

    即今海南省万宁县东北和乐镇。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 万州图: 东北有和乐市。

  • 芦塘砦

    五代唐置,属剑门县。为董璋置七砦之一。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顶。《方舆纪要》卷68剑州:芦塘寨“在大剑山顶,险不可登。《志》云:后唐董璋筑寨,扼剑门,此其一也”。

  • 蓬勃暗沙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东南部,位于仙宾礁东南方。为一直径约2公里的环礁。低潮时露出。中国渔民向称东头乙辛。1935年公布名称为傍俾滩。1947年改名蓬勃暗沙。

  • 临水

    ①又名临川水。即今江西临川市西崇仁河。《寰宇记》 卷110临川县: 临川水 “源出定川,沿流十里与汝水合。本名定水,天宝六年敕改临川水”。《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临川县: 临水 “在府西十里。源出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