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城
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 在旧城北筑,即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乌鲁木齐厅治。三十七年(1772) 于迪化西八里筑满城,一名巩宁城,为迪化州治。旧城称汉城,驻绿营。同治初满城毁。光绪六年 (1880) 于迪化城东筑新满城 (今乌鲁木齐市建国路一带)。十二年 (1886) 二城合并,为迪化府治。1945年设迪化市。1953年改名乌鲁木齐市。
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 在旧城北筑,即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乌鲁木齐厅治。三十七年(1772) 于迪化西八里筑满城,一名巩宁城,为迪化州治。旧城称汉城,驻绿营。同治初满城毁。光绪六年 (1880) 于迪化城东筑新满城 (今乌鲁木齐市建国路一带)。十二年 (1886) 二城合并,为迪化府治。1945年设迪化市。1953年改名乌鲁木齐市。
①在今江西分宜县西南。《清一统志·袁州府》:大梅山“在分宜县(旧治)西六十里。其山多梅。又有桃溪山,环抱溪泉”。②在今浙江宁波市东南。《清一统志·宁波府》:大梅山“在鄞县东南七十里。相传汉梅子贞隐于此
亦作受阳坪。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明史·白圭传》:成化初,镇压刘通(千斤)义军,“通奔受阳,谋走陕西”。
即今湖北孝昌县东南丰山镇。清光绪《孝感县志》卷8《兵事》:同治元年(1862)九月,捻军“踞涂家巷、东杨岗、两河口一带”。
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北部西山东麓翠微、平坡、卢师山之间。八大处指分布在三山间的八座寺庙,即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八大处即此八座寺庙的总称。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东北部
元置,属静江路。在今广西阳朔县北漓江东岸。明改为驿。元置,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东北漓江东。为静江路和平乐府间驿路交通驿站。
在今宁夏中卫县南。《明一统志》 卷37宁夏中卫: 羚羊渠 “在卫城南40里,溉田三百八十余顷”。
指成臼水。故道由今湖北京山县西流至钟祥市南旧口入汉水。《左传》:定公五年(前505),楚昭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蓝尹亹涉其帑,不与王舟”,即此。指成臼水,故道由今湖北省京山县西流至钟祥市南旧口入于汉
隋开皇十六年 (596) 分临黄县置,属魏州。治所在今山东莘县西南观城镇东北。大业初省。
在今浙江嵊县北三十里剡溪东岸。《水经·渐江水注》: “江水北径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林森蔚,沙渚平静。”曾名神前、陈钱、尽山。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中,为舟山群岛北部岛屿,西邻枸杞岛。属马鞍列岛。面
①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寰宇记》卷111引《辩石钟山记》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清一统志·九江府一》 谓湖口县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