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赤岭

赤岭

①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北百里,北通石台孔道。古陵阳南下黟、歙,多取道于此。《舆地纪胜》卷20徽州:赤岭“在祁门北百二十里。《祥符经》云,昔人于岭下溪为梁取鱼,鱼不得下,遂飞越岭,人复于岭上设网。鱼化为石,遇雨则赤,故名”。

②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南。《资治通鉴》:五代晋开运二年(945),南唐以何敬洙、祖全恩等“将兵数千会攻建州, 自崇安进屯赤岭”,即此。

③即今青海省青海湖东日月山。唐为自陇右入吐蕃必经之地。因土石皆赤,故名。《新唐书·吐蕃传》:开元时,“吐蕃又请交马于赤岭,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国阻,不如许赤岭。’乃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


(1)古山名。(1)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南。《资治通鉴》:五代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以何敬洙、祖全恩等“将兵数千会攻建州,自崇安进屯赤岭,闽主延政遣万人拒之,列栅水南(今崇阳溪)”。及战,为南唐所败。即此。(2)又名大赤岭。在今安徽省祁门县西。1861年太平军自安徽石埭(今石台县)进攻祁门,败清将黄惠清于此。(3)即今青海省湟源县西日月山。由红色砂岩组成,因土石皆赤得名。为本省内流流域与河湟流域分水岭,古代自中原入吐蕃的必经之路,亦由此通往西域。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树碑于此,定唐与吐蕃界。(2)村名。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西南部。人口 1380,汉族为主。属英州镇。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村子后面靠岭,岭上草木稀少,岩石呈赤色,故名赤岭,村即以岭得名。海产鲳鱼、鱿鱼、墨鱼等。赤岭公路接223国道。


猜你喜欢

  • 三阳坑

    即今安徽歙县东北七十七里三阳乡。民国《歙县志》附图:县东北有三阳坑。集镇名。在安徽省歙县东北部、昌源河上游。三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00。传古代有三只羊停此坑中,主人信为吉兆,定居于此,得名三羊坑,

  • 阿勒坦淖尔乌梁海部

    一作阿尔泰诺尔乌梁海部,又作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二旗。在今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戈尔塔—阿尔泰斯克一带。《清一统志·乌里雅苏台统部》:阿勒坦淖尔乌梁海部“二旗,在索果克卡伦外。东界由哈勒巴哈雅山起,至布古素山

  • 南屏山

    ①在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元史·刘秉忠传》: 至元十一年 (1274),“扈从至上都,其地有南屏山,尝筑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元 《揭傒斯全集 ·诗集》 卷8 《送毛真人还龙虎山》诗注:

  • 天德山

    在今河北宣化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天德山在“司西北三十里”。《清一统志·宣化府三》:天德山“叠嶂层峦,胜致不一,夕阳时更觉烟霞绚烂”。

  • 春秋虞邑。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左传·僖公二年》: “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 即此。古邑名。春秋虞邑,后入晋。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左传》僖公二年(前658年):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

  • 大秦

    又名黎轩、犁鞬。汉、晋时对罗马帝国的称呼。都城在罗马(今意大利罗马市)。《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

  • 野猪坪

    在今陕西柞水县南十五里。明景泰三年(1452) 于此置镇安县,天顺七年 (1463) 移治谢家湾。在今陕西省柞水县北。明景泰三年(1452年)于此置镇安县。天顺七年(1463年),县移治谢家湾。

  • 大青山

    ①又称青山。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之大青山。《明史·鞑靼传》:“俺答常远处青山。”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黄台吉遁走,休舍大青山。”吴公坝(古白道谷)和昆都伦沟(古稒阳塞,一称鄂博口)为南北交通

  • 昆 (崑) 承湖

    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南五里。《越绝书》 卷2: “昆湖周七十六顷一亩。去县七十五里。一名隐湖。” 明王鏊 《姑苏志》 卷10: “昆承湖或云昆湖,在昆山北。承湖在昆山西北。二湖合而为一,亦名八字湖,纵广各

  • 周巷市

    即今浙江慈溪市西二十二里周巷镇。旧属余姚县。清乾隆 《绍兴府志》 卷7 《市》 引 《万历志》: 周巷市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