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
唐方镇名。至德二载(757)分剑南节度使西部地置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西川节度使。治所在成都府(治今四川成都市)。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成都府及彭、蜀、汉、眉、嘉、邛、简、资、茂、黎、雅以西诸州,约当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西和雅砻江以东地区。广德中曾与东川合为剑南节度使,大历中复分置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初一度为刘辟所割据。唐末王建即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五代前蜀。
见“剑南西川”。
唐方镇名。至德二载(757)分剑南节度使西部地置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西川节度使。治所在成都府(治今四川成都市)。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成都府及彭、蜀、汉、眉、嘉、邛、简、资、茂、黎、雅以西诸州,约当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西和雅砻江以东地区。广德中曾与东川合为剑南节度使,大历中复分置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初一度为刘辟所割据。唐末王建即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五代前蜀。
见“剑南西川”。
即五岭。今湘、赣和粤、桂等省区边境之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后汉书·吴祐传》:父恢为南海太守,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越五领。”李贤注:“领者,西自衡山之南,东至于海,一山
即今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浪沧乡。明、清置澜沧江巡司于此。
①即今江苏南京城中华门西、城墙西南转角处附近之赛虹桥。《明一统志》卷6南京:大通桥、柏川桥“俱在长安右门外,跨运渎”。②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南。《清一统志·凤阳府》:大通桥“在凤阳县东南十里。本名永安桥,
元初置,属四川行省。治所在今湖北利川市南毛坝区龙孔坝。至正二年 (1342) 改为施南道宣慰司。元置,治今湖北省宣恩县。属四川行省。至正二年(1342年)改为施南道宣慰司。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碣石卫。在今广东惠东县东南平海镇。清康熙四年(1665)裁。九年(1670)复设, 四十二年(1703)又设游击驻此,雍正四年(1726)改设参将驻防。明洪武二十七年(
清置,属丽水县。即今浙江丽水市西南四十六里保定村。《方舆纪要》 卷94丽水县: 保定镇“明初置税课局于此。今废。西南达云和县之石塘隘四十里,西北达松阳县之石佛镇亦四十里,为两县之要隘”。
在今江苏镇江市北江南河入江口。《新唐书·地理志》 丹徒县: “开元二十二年,刺史齐澣以州北隔江,舟行绕瓜步,回远六十里,多风涛,乃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江南河入江口。用
①在今河北保定市南。《方舆纪要》卷12清苑县:石桥河在“府南二十里。自满城县方顺河东流经此,入黄狗窳。俗名梁头河。合于清苑河”。②亦名石硚场。在今四川达县西北石桥镇。乾隆《达州志》卷1:石硚场“在州西
在今吉林珲春市北、汪清县东南磨盘山一带。《明孝宗实录》 卷197: 弘治十六年 (1503),“阿速江卫并埇坎、苏分地面野人……俱欲朝贡”。即此。
十六国前凉、后凉、南凉都城姑臧城 (今甘肃武威市城) 内的殿堂。《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傉檀宴群僚于宣德堂,……此堂之建,年垂百载,十有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