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英山县

英山县

南宋咸淳初置,属六安军。治所即今湖北英山县。明曹学佺 《名胜志》: “宋淳祐中始立鹰山寨,咸淳初改名英山。……仍寨名。” 清光绪《安徽通志》 卷33: 英山在 “英山县东五十里。山高峰秀,为群山冠,县以此名”。寻废。德祐二年(1276) 复置。元属六安州。明崇祯十二年 (1639)移治章山 (今英山县西北),十六年 (1643) 移治添楼乡 (今英山县北),清顺治初还旧治。民国初属安徽安庆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32年改属湖北省。


在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东邻安徽省。属黄冈市。面积 1449 平方千米。人口40.7万。辖8镇、3乡。县人民政府驻温泉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设置英山县。属六安军,旋废。德廞二年(1276年)复置。县以山名。《安徽通志》英山:“英山县东五十里,山高峰秀,为群山冠,县以此名”。元、明属六安州辖。清属六安直隶州。1912年属安徽省安庆道。1931年,英山农民起义,改英山县为红山县,属中共鄂豫皖特区(省)皖西北道领导。1932年,国民政府复称英山县,同年划归湖北省。1949年属黄冈专区,1970年属黄冈地区,1995年属黄冈市。地处大别山地,浠水上游。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小麦、油菜籽为主,盛产茶、桑。工业有纺织、机械、电子、食品、饲料、建材等。318国道、英浠公路经此。为毕昇故里,建有毕昇纪念馆。纪念地和名胜有红四方面军鸡鸣河会议旧址、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七军组建地纪念碑及革命烈士陵园、吴家山森林公园等。


猜你喜欢

  • 扶乐县

    ①东汉建武十七年(41)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西北四十二里扶乐城。章和二年(88)属陈国。西晋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属陈州。大业初属淮阳郡。唐贞观元年(627)废。②西晋置,属九真

  • 外底堡

    ①即今甘肃静宁县。《宋史·地理志三》:德顺军“陇干,元祐八年,以外底堡置”。②北宋置,即今宁夏隆德县。元祐八年(1093)于此置陇干县。

  • 柏乡侯国

    西汉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柏乡县西南十七里。东汉废。西汉竟宁元年(前33年),元帝封赵哀王子买为柏乡侯,置侯国,治今河北省柏乡县西南。属巨鹿郡。东汉省。

  • 边吴淀

    又名边吴泊、边河淀。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南、北二边吴村一带。《宋史·河渠志五》:“自边吴淀西望长城口, 尚百余里, 皆山阜高仰,水不能至,契丹骑驰突,得此路足矣。”北宋明道末,引塘水开方田以防辽,“自边

  • 青华洞

    即今云南祥云县南八里青华洞。在青华山下。见 《方舆纪要》 卷117云南县。

  • 沙村

    即今江西泰和县东南沙村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7:泰和县东南有沙村。1931—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万太县治此。

  • 松滋郡

    东晋成帝时侨置,属扬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安帝时废为松滋县。

  • 沅陵郡

    南朝陈太建七年(575)置,治所在沅陵县(今湖南沅陵县西南)。隋废。大业初改辰州复置,治所在沅陵县(今沅陵县)。唐武德三年(620)废。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改通宁郡置,治沅陵县(今属湖南)。辖境

  • 桂洲镇

    即今广东顺德市南桂洲镇。清光绪 《广东舆地全图》: 顺德县南有桂洲堡。

  • 邱南县

    1943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安邱县西南部析置,治雹泉(今山东安丘市西南雹泉镇)。1953年撤销,并入安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