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芦溪镇

芦溪镇

①北宋置,属萍乡县。即今江西萍乡市东芦溪镇。《方舆纪要》卷87萍乡县:卢溪镇“以临卢溪水而名。《志》云,卢溪通舟楫,有小市为县津要”。清时置芦溪市巡司于此。

②在今江苏高淳县西北长乐村。清《江宁布政司属疆域表》高淳县:“长芦镇中古名芦溪。”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高淳县:“芦溪镇在西北,濒石臼湖,清同治时更名长乐。”


(1)古镇名。在今江西省萍乡市东。北宋属萍乡县。明于此置巡检司。(2)今镇名。(1)在福建省平和县西北部、芦溪两侧。面积311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坝坪,人口920。因驻地处溪坝坪上,故名。1958年设芦溪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置镇。产稻、水果、竹木等。特产晒烟。有石英、叶蜡石等矿和水电站。郊柏公路经此。(2)在江西省芦溪县中部偏北、袁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06平方千米。人口5.9万。镇人民政府驻芦溪,人口1.6万。昔袁河两岸芦苇丛生,因名芦溪。镇以河名。1949年设芦溪等乡。1953年设芦溪镇,1958年改公社,1968年复设镇。1976年为萍乡市芦溪区。1997年置芦溪县,为县治。为县粮食重点产区,并产油茶。所产鞭炮、烟花著名。有煤矿及水泥、无线电、中药、塑料、印刷等厂。江西机床厂驻此。浙赣铁路、302国道经此。古迹有千年黄荆树、萍乡故城遗址等。(3)在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中部偏北。面积21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芦溪,人口 1030。建场时以溪河两岸多芦苇,故名。1949年为芦溪乡,属南充县。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镇。1992年灯台、梵殿二乡并入。1993年改属顺庆区,1994年灯台、梵殿二乡划出。盛产豌豆。养蚕和棉花种植业兴盛。有轧花、铸铁等厂。通乡村公路。(4)在四川省三台县西北部。面积95平方千米。人口5.2万。镇人民政府驻葫芦溪,人口 7000。1950年为芦溪乡,1958年为芦溪公社,1984年改为芦溪乡,1985年置镇。1992年永江、建新、四平乡并入。有印刷、涂料、氮肥、机砖、马赛克等厂。县黄磷、氮肥、电、水、榨油等厂驻此。绵阳、三台农副产品集散地。绵璧、芦中、芦金、芦老公路经此。涪江通航运。


猜你喜欢

  • 长狄

    春秋时夷国。即鄋瞒。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

  • 腰铺

    ①即今安徽和县西腰埠乡。清光绪 《直隶和州志》 卷4: 腰铺在 “州西三十里”。②即今安徽滁州市南腰铺乡。清光绪 《滁州志》图: 州南有腰铺。

  • 白虎沟

    即今河北隆化县西北八十里白虎沟蒙古族满族乡。《清史稿·地理志》:承德府丰宁县有“白虎沟”镇。

  • 牛头朝那山

    在今内蒙古固阳县东。《资治通鉴》:唐景龙二年(708)三月,“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上……拓地三百余里。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钤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烽游奕使,戍诺真水为逻卫

  • 商都河

    又作上都河。即今滦河上游闪电河。因其流经元上都故城 (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昭乃门苏木) 之南而得名,明代译音讹为商都。明 《蓟镇边防》 谓蒙古人以河水清绿急流,呼为商都,实是误解。又谓古北哨夜以滦

  • 寿张集

    在今山东梁山县西北十八里。北魏置寿张县、唐初置寿州于此。

  • 句余山

    在今浙江四明山一带。《山海经·南山经》:“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郭璞注:“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以为名。”古山名。约在今浙江省余姚市东南车厩乡境。《山海经·南山经》:“句余之山,

  • 思贤苑

    西汉都城长安苑囿。故址不详。《三辅黄图》 卷4载: “思贤苑,孝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苑中有堂室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帏褥甚丽。”

  • 崤塞

    即殽塞。又作二崤、殽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渑池县西。即“崤渑”。

  • 医圣祠

    在今河南南阳市东关温凉河畔。为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而建。张仲景(150—219)名机。南阳郡涅阳(今邓县穰东)人。医术精湛,著作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据清代《医圣祠图志》载:祠分正、偏两院。正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