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核坝
即今四川昭觉县东北竹核乡。民国常隆庆《雷马屏峨调查记》:竹核坝“宽约六里,长约十里,皆属稻田,海拔1900米,居民约千家”。“竹核”彝族意为有温泉之地方。在乡东南有竹核温泉。
即今四川昭觉县东北竹核乡。民国常隆庆《雷马屏峨调查记》:竹核坝“宽约六里,长约十里,皆属稻田,海拔1900米,居民约千家”。“竹核”彝族意为有温泉之地方。在乡东南有竹核温泉。
唐武德七年 (624) 置,治所在望水县(今云南晋宁县南二十六里大古城)。辖境约当今云南晋宁县西部及易门县地。贞观十一年 (637) 改钩州。
即方山。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元和志》卷5伊阙县:“陆浑山,俗名方山,在县西五十五里。”《清一统志·河南府一》 “方山”条引《县志》称:“陆浑山有二,俱在嵩县东北。一距县四十里,在伊水之西,春秋时陆浑戎
①在今湖南醴陵市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五凤山“其山高耸罗列,形类五凤。上有天花台”。②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15嶍峨县:“五凤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五山连峙,其势如飞。
①在今四川高县西北庆符镇东。《方舆纪要》 卷70庆符县: 靖边堡在 “县东五里。明宣德中建。有叙南卫官军戍守”。②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七十里。《清一统志·凉州府二》: 靖边堡 “城周一百三十五丈,设经制
一名小灵河。在今辽宁西部。《辽史·地理志》:兴中府有小灵河。元代易灵为凌。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2引《元一统志》:“小凌河在兴中州南一百五十里。”《满洲源流考》卷15:小凌河“在锦县(今锦州市)东。源
在今陕西彬县北。《方舆纪要》卷54邠州:永定堡,“《志》云:唐太宗讨薛举时筑”。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渔翁岛东南。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牛心礁屿“屿下有礁如牛心形,故名”。
①在今河北灵寿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4灵寿县: 温泉 “在县治东北二里,俗呼泥河水,隆冬不冻,下流入松阳河。泉旁多稻田,俱赖灌溉”。②在今山西静乐县东。《方舆纪要》 卷40静乐县: 温泉 “在县东
明、清时指淮安府(治今江苏淮安市)城北的黄河为外河,与里河(今里运河)相对而言。明、清时指淮安府城北的黄河为外河,与里河(今里运河)相对而言。参见“里河”。
北齐置,为齐兴郡治。治所在白苟堆(今河南正阳县东南)。隋开皇初改为淮川县。古县名。北齐置,治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以治所白狗堆得名。为齐兴郡治。隋开皇初改名淮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