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望山

秦望山

①又名秦山、秦皇山。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秦望山 “相传秦始皇登此山望海,亦曰秦驻山。山南有洞甚深邃; 又有坑,产白垩”。

②在今江苏江阴市西南。《舆地纪胜》 卷9江阴军: 秦望山在 “县西南二十七里。《旧经》 按,《风土记》: 山在蜀川,秦始皇驱之以塞东海,至此不肯前,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江阴县: 秦望山 “秦始皇尝登此四望,因名。明初遣兵取江阴,张士诚据守此,以拒王师,诸将乘风雨夺其山,进薄城西,遂克之”。

③即今浙江杭州市南将台山。《寰宇记》 卷93引《舆地志》: “始皇东游,登此欲渡会稽,故名。”宋 《淳祐临安志》 卷8引 《两朝国史志》 云: “钱塘有秦望山。《旧图经》 云: 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一十里一百步……后唐同光中,钱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门。” 唐景福二年(893),钱镠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即此。


(1)古山名。(1)在今江苏省江阴市西南。相传秦始皇曾登此山四望,故名。明初张士诚据此以拒朱元璋。(2)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唐大顺元年(890年),钱镠筑夹城起于此。(2)今山名。(1)在上海市金山区南部张堰镇境内。高30.5米。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登此山眺望东海,故名。一说有坑产白垩,“垩”与“恶”同音,取反义作白善山。别名秦山、秦驻山。山上有龙游洞、飞来石、翠微峰、仙人洞、试剑石、白龙洞、石马磴、老人峰等古迹,人称“秦山八景”。为沪郊游览胜地。(2)在浙江省杭州市南。相传秦始皇东游登此山,欲渡会稽。五代唐同光中钱氏于山上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自然成行,名金洞门。有罗刹石在山之东南,横截江涛,五代开平中为潮沙涨没。


猜你喜欢

  • 宣溪

    在今广东曲江县南。《舆地纪胜》 卷90韶州: 宣溪水 “在曲江县 (今韶关市) 南八十里。源出螺坑”。《清一统志 · 韶州府》: 宣溪 “源出罗坑。东流六十里与溱水合。唐韩愈诗: 韶州南去接宣溪”。

  • 小维摩

    即今云南砚山县西北维摩彝族乡。旧属广南县,有外委分防。民国初改置县佐。

  • 逢泽

    ①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古睢水所积。《左传》: 哀公十四年 (前481),宋皇野诳向巢曰: “逢泽有介麋焉。” 即此。②战国魏地。又名逢池、百尺陂。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原为逢忌之薮。《左传·哀公

  • 圆照寺

    古称普宁寺。在今山西五台县东北五台山台怀镇北隅显通寺左侧。明永乐初建。宣德年间重建。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藏经阁,殿内塑像俱全。寺后塔院有白色喇嘛塔一座,建于宣德九年 (1434),为印度高僧宝利沙

  • 黄落镇

    亦名黄堡镇。即今陕西铜川市西南三十里黄堡镇。《资治通鉴》: 东晋升平元年 (357),姚襄将图关中,“自北屈进屯杏城,……引兵进据黄落”。即此。北魏永安元年 (528) 于此置黄堡县。宋、金时成为重镇

  • 木容关

    在今云南陆良县北。《明一统志》卷87曲靖军民府:木容关“在陆凉州(旧州)西一十里”。

  • 海州市

    1944年12月日伪由东海县析置,隶淮海省。治海州城 (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废。

  • 岷峨山

    即今甘肃礼县西南一百里,与宕昌县接界之岷峨山。《明史·地理志》 礼县: “西南有岷峨山,岷江出焉。” 《清一统志 ·秦州一》: 岷峨山 “高耸如岷峨,因名”。

  • 东广州

    北齐改南兖州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南朝陈太建中复为南兖州。北周大象中又改为东广州。不久改为吴州。北齐改南兖州置,治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辖境约当今江苏省扬州市市区和邗江区西

  •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置,治所在东京路(后改辽阳路,治今辽宁辽阳市老城)。辖境西至滦河、辽河、嫩江,东至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及库页岛,北迄外兴安岭(今俄罗斯斯塔诺夫山),南达朝鲜东北部地区。明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