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路堤 (隄)
在今山东临沂市东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33沂州 “小河堤” 条下: 益都路堤 “元时州属益都路也”。堤以路名。
在今山东临沂市东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33沂州 “小河堤” 条下: 益都路堤 “元时州属益都路也”。堤以路名。
在今湖北英山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8英山县:东汤泉在“县东南三里许,平地石中涌出。县西南三里, 又有西汤泉, 居民俱引以溉田”。
又作造口站。元置,在今江西万安县东南赣江西岸皂口村。明置巡司于此。又称造口站。元置,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属吉安路。明改名为造口,置巡检司于此。
唐贞元二十一年 (805) 置,属江陵府。治所即今湖北荆门市。唐末废。明洪武九年(1376) 改荆门州复置,属荆州府。治所即今荆门市。十三年 (1380) 复改为荆门州。1912年废州为荆门县,属湖北
1913年改邛州置,属四川建昌道。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市。《元和志》卷31邛州:“南接邛来山,因以为名。”县以邛崃山为名。1928年直属四川省。1994年改设邛崃市。旧县名。1913年以邛州直隶州改置,治
在今黑龙江省五常市北常堡乡。清同治八年(1869)置协领于此。光绪《大清帝国全图》吉林省五常县北有五常堡。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吉林五常县:“县属五常堡,在县市之北三十五里。”
在今浙江缙云县治(五云镇)。《方舆胜览》卷9处州:吏隐山“在州东北五十里。山南有唐李阳冰为缙云令秩满退居于此为洼樽,瀑布飞泉,洒落三百余尺。上有四井,周回四丈,因名吏隐山。留题篆刻,至今人宝之”。
即今广东梅县东北丙村镇。清光绪《嘉应州志》卷4:丙村堡在“城东四十里。岭岫环绕,最为险要。有丙村墟”。
即今山西古县北涧河。《水经·汾水注》:“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径霍山南,又西径杨县故城北。……其水西流入于汾水。”
在今江苏淮阴县城北。原淮水至此因曲折而流速湍急,故漕舟多有沉溺之患。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北部。旧为淮河河曲,流急水湍,漕舟常有沉溺之患。
在今山东沾化县(富国)西,产海盐。清初设场,置盐大使。康熙十六年(1677)以丰民场并入永利。当在今永丰镇附近。清置,在今山东省无棣县东北。为沾化县所置盐场,设有盐大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