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百泉

百泉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四里百泉庄。因多泉而名。《清一统志·顺天府二》:百泉“平地涌出,不可胜数,大者有三:一曰原泉,清深澈底;一曰黄泉,流沙浑漫;一曰响泉,其声似闸。然广宽俱不过丈许”。

②又名百门泉、搠刀泉。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七里苏门山。《左传》:定公四年(前506),晋人“又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即此。

③亦名百泉沟。在今甘肃泾川县西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58泾州:百泉,“泉眼极多, 四时不涸,州人引以溉田, 其下流入于泾河”。乾隆《泾州志》上卷:“泉清不甘,林木茂密,为泾之一胜。”


(1)古邑名。春秋晋邑。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春秋晋人曾于此败郑师及范氏之师。(2)景点名。(1)在河北省邢台市郊。因平地出泉无数而得名。有百泉坑、葫芦套、银沙泉、达活泉、紫金泉等15泉,面积达20余平方千米。分布于太行山东麓、京广铁路两侧,形成了“环邢皆泉”的天然佳胜。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曾在此引泉筑渠,灌溉田园。泉区历代建筑多以泉名。已辟为森林公园。(2)在河南省辉县市区西北2.5千米苏门山南麓。因泉眼众多,故名。著名的有搠刀泉、涌金泉、喷玉泉等。泉水清澈,水涌如珠,缕缕浮起,犹如珍珠脱线,泉水汇成百亩巨涵,碧波粼粼,与苏门山相映生辉。据文献记载,百泉之名,商周已有。《左传》定公十四年(前496年):晋“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即此。此后历代续有开拓,泉水注入卫水,故有卫源之称。隋代在此始建卫源庙,以后续建殿阁亭台,水榭石桥,成为旅游胜地。历代不少文人学士在此隐居,留有许多遗迹。其中以晋人孙登隐居处啸台、宋代理学家邵雍故址安乐窝、元人耶律楚材住地梅溪、明人彭了凡葬地饿夫墓及邵雍、许衡和孙奇逢等人讲学的百泉书院最为著名。

辉 县 百 泉


猜你喜欢

  • 南冈集

    即今安徽巢湖市北栏杆集镇。清光绪 《庐州府志》 卷3合肥县: 东,“南冈集,与全椒交界”。又光绪 《大清直省地舆全图》: 巢县北有南冈集。

  • 荣哈

    即宗喀宗。今西藏吉隆县驻地宗嘎。

  • 来安集

    即今江苏泗阳县东二十里来安乡。《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众兴集”条下引《册说》谓“二十里至来安集”。

  • 全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全州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在清湘县(今广西全州县)。辖境相当今广西全州、灌阳二县地。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全州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以全州改置,治清湘县(今广西全州

  • 南东莞县

    南齐永明元年 (483) 以流户置,属东莞琅邪二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或东海县境。后废。

  • 谷口湖

    在今湖北咸宁市西北。《清一统志·武昌府一》:谷口湖“在咸宁县西北。中有洲渚,凫雁聚焉。其东为关阳湖,与紫潭湖相接”。

  • 鹿蹄山

    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山海经· 中山经 ·中次四经》: “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水经·洛水注》: 鹿蹄之山,“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

  • 浆山

    在今江西宁冈县西北。《明一统志》 卷56吉安府: 浆山 “在永宁县 (治今新城镇) 西三十里。峰峦峻峭,松林蓊郁,有泉味甚甘。上有蜀先生行祠”。

  • 玉门军

    唐置,在今甘肃玉门市赤金镇稍东。《元和志》卷40玉门县:“玉门军,开元中玉门县为吐蕃所陷,因于县城置玉门军。天宝十四年,哥舒翰奏废军,重置县。”见“玉门县”。

  • 武观县

    唐贞观十二年 (638) 置,属笼州。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境。唐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