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山
在今安徽东至县北。明嘉靖《池州府志》卷1:白象山“在县后数十步,为邑治之主。其形肖象。傍有蜕龙洞。深广各数丈许,相传龙蜕于此”。
在今安徽东至县北。明嘉靖《池州府志》卷1:白象山“在县后数十步,为邑治之主。其形肖象。傍有蜕龙洞。深广各数丈许,相传龙蜕于此”。
又作无血水。即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之龙川江。汉至南朝称毋血水。《汉书·地理志》益州郡弄栋县:“东农山,毋血水出,北至三绛南入绳,行五百一十里。”《水经·若水注》:“水出益州郡弄栋县东农出毋血谷,北
在今湖南长沙市东南角城堞上,与岳麓山遥相对峙。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部在此歼灭清兵甚众,城垣几被攻破,萧于此役殉难。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旧城区南门。原为天心、文昌二阁,清初重修并为天心阁
在今河南新密市城西南十二里绥水南岸台地上。1960—1961年发掘。东西两墓并列,土冢相连,结构相似,均用砖石筑成,墓室庞大。西墓画像石刻丰富,雕刻有迎宾、庖厨、烹饪、宴饮等图像。东墓墙壁和券顶用红、
在今贵州惠水县南百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121定番州: 沿台山 “在 (木官) 里寨西三里”。
一作特穆尔图淖尔。唐代称热海、大清池。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东部之伊塞克湖。为伊犁将军辖地。《清一统志·伊犁》: 图斯池 “在伊犁西三百余里。东西四百里,南北二百里,周广六百余里,四围之水咸汇于此”。后为沙
在今广东高州市东。《方舆纪要》卷104高州府茂名县:东门营“在府城东”。
西藏古地名。在今穷结县白日。唐时吐蕃赞普(王)设夏日行宫于跋布川 (白日),于牙帐附近置勃令驿。《新唐书·地理志》: “至卒歌驿,乃渡臧河,经佛堂,百八十里至勃令驿鸿胪馆。至赞普牙帐。”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福建路置,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二十二年 (1285) 并入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 复置,二十六年 (1366) 废。明洪武二年 (136
即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明代属车里宣慰司。见万历 《云南志》 卷16 《贡象道路》。清顺治十六年 (1659) 改隶元江府。雍正七年 (1729)置普洱府。
清末置,属黑龙江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漠河乡。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33黑河所属卡伦: “漠河,距巴尔戈力卡伦一百十二里,距漠河口有金矿处十余里。”1917年于此置漠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