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涧山
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十六里。《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十二年(416),“丁零翟猛雀驱掠吏民,入白涧山为乱,魏内都大官河内张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讨之”。即此。
古山名。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北。北魏泰常元年(416年),丁零翟猛雀起义,以白涧山为根据地,即此。
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十六里。《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十二年(416),“丁零翟猛雀驱掠吏民,入白涧山为乱,魏内都大官河内张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讨之”。即此。
古山名。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北。北魏泰常元年(416年),丁零翟猛雀起义,以白涧山为根据地,即此。
在今四川雅江县东八角楼乡之东。为川藏交通驿站之一。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4: “高日寺循海子而南,三十里穿大森林。下山十五里至卧龙石。有旅店,有塘铺。”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中裕陵西侧。是高宗乾隆皇帝部分后妃的葬地。葬有皇后、皇贵妃等三十六人。被贬的皇后乌喇那拉氏和容妃(即香妃) 均葬于此。
即今广西容县东北自良镇。《方舆纪要》卷108容县:自良驿“在县东北七十里。路出藤县”。
北魏置,属恒州。治所在灵丘县(今山西灵丘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灵丘、浑源县地。孝昌中废。北齐复置灵丘郡,属北蔚州。北周为蔚州治。隋开皇初废。北魏置,治灵丘县(今山西)。属恒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灵丘、浑源
即今湖北襄阳县南四十里欧庙镇。清设把总驻防。
①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崇明旧城,“《志》云,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元至正十二年(1352)徙崇明州治
1943年日伪改太原县置,属雁门道。治晋源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复名太原县。
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济南城西。《春秋》: 桓公十八年 (前694),“公会齐侯于泺”。即此。战国时称为历下邑。
唐天祐二年 (905) 改翼城县置,为汾州治。治所在今山西翼城县。北宋复为翼城县。古县名。唐天祐二年(905年)改翼城县置,治今山西省翼城县,属绛州。北宋复改为翼城县。
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仁德府置寻甸军民府,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三里中古城。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寻甸军民府:“蛮名新丁,又名寻甸部,讹为仁地,又为仁德部。蒙氏因名寻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