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宫
在今甘肃泾川县西三里回山上。《寰宇记》卷22:保定县有“西王母祠”。通称王母宫。有石窟,开凿于5世纪末。高11米,宽12米,进深8米。窟门及东壁已塌毁,现存清代四层木结构飞阁。原有造像千余尊,故又称千佛洞。现仅存二百余尊。
在今甘肃泾川县西三里回山上。《寰宇记》卷22:保定县有“西王母祠”。通称王母宫。有石窟,开凿于5世纪末。高11米,宽12米,进深8米。窟门及东壁已塌毁,现存清代四层木结构飞阁。原有造像千余尊,故又称千佛洞。现仅存二百余尊。
明洪武初置,后属直隶南京。在今安徽歙县。清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治今安徽省歙县。属中军都督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废。
亦作金泉县。西魏废帝二年 (553) 平蜀后于金渊戍置,为金渊郡治。治所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南五十里同兴场。隋属蜀郡。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金水县。古县名。西魏置,治今四川省金堂县东南同兴场。为金渊
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南四十里洋河入海处。清时有千总驻守。
旧名宣汉井。在今四川城口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明通镇。《清一统志 ·太平厅》: 明通井 “在厅东。旧名宣汉井”。
又名太阳关、茅津、陕津、太阳津。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四里。《新唐书·地理志》 陕州陕县:“有大阳故关。即茅津,一曰陕津。贞观十一年造浮梁。”
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境。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周书·突厥传》:西魏废帝二年(553),“科罗号乙息记可汗,又破(邓)叔子于沃野北木赖山”。古山名。《北史·突厥传》作赖山。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
北宋熙宁六年 (1073) 改儋州置,治所在宜伦县 (今海南儋州市西北中和镇)。辖境相当今海南省海南岛西部地区。南宋绍兴六年 (1136) 废。十四年 (1144) 复置,端平二年 (1235) 改为
在今河北阜城县东码头镇。《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王承宗遣兵二万入东光,断白桥路”。胡三省注:“(东光)县西四里有永济渠,渠上有桥,当自县通弓高之路。白桥跨永济渠。”在今河北省东光县西南
明洪武初建,属南京中军都督府。治所在山阳县 (今江苏淮安市)。清废。
即维扬。又作维阳。今江苏扬州市或扬州府的别称。取 《尚书· 禹贡》: “淮海惟扬州” 中之二字为名。唐岑参 《万里桥》 诗: “成都与维阳,相去万里地。” 宋费兖 《梁溪漫志》: “古今称扬州为惟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