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坨
即今河北丰南市东南五十里爽坨乡。清 《畿辅舆地全图》 丰润县: 爽坨镇在 “县东南九十里”。光绪 《丰润县志》 卷 1: 爽坨镇 “距城九十里”。
即今河北丰南市东南五十里爽坨乡。清 《畿辅舆地全图》 丰润县: 爽坨镇在 “县东南九十里”。光绪 《丰润县志》 卷 1: 爽坨镇 “距城九十里”。
即资水。在今湖南省中部。《水经· 资水》: “东北过邵陵县之北。” 郦道元注: “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径其北,谓之邵陵水……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径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太平御览》 卷
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南一百里,接江西景德镇市界。旧为由江西入祁门孔道。《方舆纪要》卷28祁门县:五岭关“在县南百里。《闻见录》: 自浮梁入祁门界,有五岭关。自此抵县城, 皆高山峻壁也”。
在今河北唐县西。唐河支流。《水经·滱水注》: “ (唐) 县有雹水,亦或谓之为唐水。”
西魏恭帝二年 (555) 置,属江州。治所在贵平县 (今四川简阳市西南,后移治今仁寿县东北贵坪)。辖境相当今四川仁寿、双流、简阳等县市连界地区。隋开皇三年 (583) 废。
亦作沈犁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莋都县(今四川汉源县东北)。《汉书·武帝纪》 注:“臣瓒曰:《茂陵书》沈黎郡治笮都,去长安三千三百三十五里,领县二十一。”辖境相当今四川汉源、石棉、荥经、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北城后宫内。《邺城故事》 载: “凌霄观成。按石虎永和三年,命其子石宣祈于山川,因而游猎,乘大辂,羽葆华盖,建天子旌旗,十有六军,戍卒十八万,出自金明门。虎从
即蒙古车臣汗部右翼中右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达尔汗东南。
明置,属普安州。在今贵州盘县北境。万历 《贵州通志》 卷9: 普安州有鲊希黑营。
唐天祐二年 (905) 改栾城县置,属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栾城县西二里。五代唐复为栾城县。古县名。唐天祐二年(905年)改栾城县置,治今河北省栾城县西。旋复旧名。
在今甘肃武威市北门外二里雷台湖。古名灵均台,台上建雷祖观,因名雷台。台为夯土台,高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今台上有雷祖、三星两殿及东西配殿。清乾隆 《武威县志》 卷1: “灵钧台,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