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姬姓。在今河南陕县老城东北侧。春秋时为晋邑。《左传》: 僖公三十年 (前630),郑烛之武见秦伯曰: “许君焦、瑕,朝济而设版焉。” 杜注: “焦、瑕,晋河外五城之二邑。”战国属魏。《史记·魏世家》: 襄王五年 (前314),秦 “围我焦、曲沃”。《正义》 引 《括地志》 云: “故焦城在陕县东北百步古虢城东北隅,周同姓也。”《汉书·地理志》 弘农郡陕县: “有焦城,故焦国。”

②西周初封国,姜姓。即今安徽亳州市。《史记·周本纪》: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春秋为陈邑。《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637),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城顿而还”。秦置谯县。《史记·周本纪》 裴骃 《集解》 误作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古国名。(1)西周初封国。姜姓。在今安徽省亳州市。《史记·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春秋为陈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城顿而还”。秦置谯县。《史记》裴骃《集解》误以为在今河南省陕县西。(2)周初封国。姬姓。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属秦。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因焦水而得名。《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烛之武见秦伯曰:“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杜注:“焦、瑕,晋河外五城之二邑。”《史记·魏世家》:襄王五年(前314年),秦“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秦本纪》: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樗里疾攻魏焦,降之”:皆即此。


猜你喜欢

  • 大阳三渠

    在今河南洛阳市南。《方舆纪要》卷48河南府:大阳三渠“在府南十里。旧分洛水以溉田。本一渠,后析为三:中曰中渠、北曰青渠、东曰莽渠,合名大阳”。

  • 宁武千户所

    明弘治十一年(1498)置,属振武卫。治所即今山西宁武县。清雍正三年(1725)改置宁武府。明弘治十年(1497年)十二月置,治今山西省宁武县。属山西都指挥使司。后废。

  • 九曲亭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九曲岭。《清一统志·武昌府一》:九曲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后废。元泰定中重建,名最乐亭,又废。明嘉靖中又建,名怀坡。崇祯中更名怀苏。本朝顺治七年重建”。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 富锦县

    清宣统元年 (1909) 置,属临江府。治所在富克锦城 (今黑龙江省富锦市)。民国初属吉林省依兰道。1928年直属吉林省。1945年划归合江省。1949年划归松江省。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古旧县名。

  • 蔡锷墓

    在今湖南长沙市岳麓山白鹤泉上方。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9年留学日本,1900年回国,准备在汉口发动武装起义,事败再渡日本,改名锷,以示投笔从戎的决心。1903

  • 博陵县

    ①西汉置,属西河郡。方位缺考,当在今陕西或山西省黄河沿岸。东汉废。②东汉本初元年 (146) 置,为博陵郡治。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十五里。因桓帝父刘翼之陵为博陵,故名。三国魏改名博陆县。③北周置,为博陵

  • 莫城镇

    即今江苏常熟市西南十二里莫城镇。《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常熟县: 莫城 “在县南七里。相传莫邪铸剑处,一名剑城。今曰莫门塘。《寰宇记》云: 汉时莫宠所筑,以捍海寇”。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南部,昆承湖、元

  • 锡穴

    春秋时麋国都。在今陕西白河县东南。《左传》: 文公十一年 (前616),楚 “潘崇复伐麋,至于锡穴”。即此。西汉置锡县。锡,又作钖。春秋麇国都。在今陕西省白河县东南。《左传》文公十一年(前616年):

  • 学士泉

    在今广东广州市北。《清一统志· 广州府》: 学士泉 “在番禺县北七里。明天顺中,学士黄练谪广州,品其水为岭南第一,因名”。泉水贮白磁碗中,醮墨滴入,黑沉而不散。

  • 省溪县

    1913年改省溪长官司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万山特区。1923年直属贵州省。1941年废。旧县名。1913年由铜仁府属省溪司所辖地方析置,治万山(今贵州万山特区驻地万山镇)。因设治条件不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