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洲
又名栗洲、溧洲、冽洲。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烈山下。原在大江中,为六朝都城之江津要地。《寰宇记》 卷90升州江宁县: “烈洲在县西南八十里,周回六十里。《舆地志》: 吴旧津所,内有小水堪泊船,商客多停以避烈风,故以名焉。王濬伐吴宿于此。简文为相时,会桓温于此。”
又名栗洲、溧洲、冽洲。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烈山下。原在大江中,为六朝都城之江津要地。《寰宇记》 卷90升州江宁县: “烈洲在县西南八十里,周回六十里。《舆地志》: 吴旧津所,内有小水堪泊船,商客多停以避烈风,故以名焉。王濬伐吴宿于此。简文为相时,会桓温于此。”
①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郏县。西晋属襄城郡。 北魏改为城县。 北宋复改郏县, 属汝州。崇宁四年 (1105) 属颍昌府。后复改为郏城县。②元大德八年 (1304) 复置,属汝州。
在今江苏姜堰市西南。当盐河西岸,接江都、泰州、泰兴三市界。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泰州西南有“寺巷口”。
唐万岁登封元年(696)改阳城县置,属洛州。治所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神龙元年(705)复为阳城县,二年(706)又改为告成县。开元初,属河南府。天祐二年(905)改为阳邑县。古县名。武周万岁登封
①唐至德二年(757)改万安县置,属万全郡。治所在今海南省万宁县北旧州。乾元元年(758)复改万安县。②唐广德二年(764)改尚安县置,属同昌郡。治所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一百十里黑河乡(头道城)。乾元元
在今安徽太和县北十里。《明史·地理志》:太和县有北原和巡检司。
在今西藏类乌齐县东北,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清《西藏图考》卷5:利松嘛巴族、勒达克族、多嘛巴族“均百长一员,住牧朱特地方”。朱特今名珠托。
又作热正寺。北宋嘉祐二年 (1057) 建。在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东北热振藏布北岸。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寺。
在今新疆伊宁县西北皮里其河东岸。清祁韵士 《西陲要略》 卷3: “阿里木图沟泉水,在辟里沁之西,分引灌溉商户地亩并绥定城旗屯。”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辟里沁水 “南流经辟里沁卡伦北,折而流经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九曲溪二曲南之灵岩。明《八闽通志》卷6《地理志·山川》 崇安县:灵岩“又名风洞。两石相倚,长数十丈,中一罅窥见天光,隐隐如线,谓之‘一线天”’。
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南部,铜壁关乡老官坡雪梨寨旁。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云南巡抚陈用宾筑,为腾越八关之一。在今云南省盈江县西南布岭山顶,明腾越八关之一。为通缅要隘。清时在此驻兵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