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涪陵县

涪陵县

①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汉建安六年 (201) 为巴东属国都尉治。三国蜀为涪陵郡治。《三国志·蜀书·张翼传》: 建安末 “为江阳长,徙涪陵令”。即此。西晋永嘉后废。

②即涪城县。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资治通鉴》: 西晋太安二年 (303),荆州刺史孙阜“破德阳,获 (李特) 将寋硕,任臧退屯涪陵”。胡三省注: “此涪陵乃汉广汉郡之涪县,晋梓潼郡之涪城县,非涪陵郡之涪陵。广汉梓潼之涪,今绵州,今人犹谓绵州为涪陵。涪陵郡之涪陵,则今涪州涪陵县也。”

③隋开皇十三年 (593) 改汉平县置,属渝州。治所即今四川涪陵市。以涪陵江为名。大业初属巴郡。唐武德元年 (618) 为涪州治。天宝元年 (742)为涪陵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涪州治。南宋咸淳二年 (1266),与州同移于今市东北之三台山。元还今涪陵市,至元二十年 (1283) 废入涪州。1913年改涪州复置,次年属四川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83年改置涪陵市。

④南齐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后废。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属巴郡。东汉先后为巴东属国、涪陵郡治。西晋永嘉后废。(2)古旧县名。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汉平县置,治今重庆市涪陵区。属巴郡。唐、宋为涪州治。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入涪州。1913年又改涪州置涪陵县。1983年撤销,改设涪陵市。原属四川省,1997年划归重庆市。


猜你喜欢

  • 悬步河

    又作县步河。在今安徽望江县南。《方舆纪要》 卷26望江县: 悬步河 “在城南。其西南六里有白涧,流经城南二里,会于龙潭,合上流诸水,汇为悬步河。又东南合于扬溪河入江”。

  • 图拉库河

    即今吉林安图县西南松花江上源二道白河。《清一统志 · 吉林一》: 混同江,“江有东西二源: 东源出长白山颠之潭,激湍奔注,瀑布千寻,俗名图拉库。二派分流,东曰安巴图拉库河,西曰阿济格图拉库河,行数十里

  • 九龙滩

    在今福建清流县东南、永安市西北九龙江上。《方舆纪要》卷98清流县:九龙滩在“县东南百里。上六龙属本县,下三龙属永安县。九龙上下二十余里,每龙两崖石峡道窄如关隘,仅可丈余,而石龙横绝水中,高可数丈,乘舟

  • 牛王堌

    一名牛戍驿。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北二十二里。民国初置县佐于此。

  • 芦洑河

    在今湖北潜江市境。《方舆纪要》卷77潜江县“潜水”条下:“县东三十里有芦洑河,即汉水分流处。《志》云,汉水自石城北三十里分流为芦洑河,经县东南,复入于汉,故名潜江。”

  • 湖润寨

    亦作胡润寨。在今广西靖西县东南二百七十五里湖润镇。明属南宁府,置土巡检于此。清雍正十年 (1732) 改属镇安府,乾隆十二年 (1747) 省入归顺州,三十一年 (1766) 设巡司。即今广西壮族自治

  • 西周封国。姬姓。国都原在今河南商水县东南,后迫于陈而南迁,在今河南项城市西南南顿镇,为楚附庸。《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前637),“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城顿而还”。杜注:“顿国,今汝阴

  • 南溪水

    在今江西吉水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吉水县: 南溪水 “出县西北五十里朝元山,东流二十里为罗陂,经柘溪,又五里出柘口江,入赣水”。

  • 黄鹄矶

    亦名黄鹤矶。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蛇山。《水经·江水注》: 江水 “历黄鹄矶西而南矣”。清杨守敬 《水经注疏》: “ 《御览》 六十九引 《荆州记》,江夏郡城西临江,有黄鹄矶。” 《明史· 地理志》 江

  • 武隧县

    西汉置,属河间国。治所在今河北武强县(小范) 西北沙洼乡。东汉改名武遂县。见“武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