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 (湧) 泉郡
西魏恭帝改西宕渠郡置,属新州。治所在涌泉县 (北周改为通井县。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镇附近)。《元和志》 卷33通泉县: “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 辖境相当今四川射洪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
西魏恭帝改西宕渠郡置,属新州。治所在涌泉县 (北周改为通井县。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镇附近)。《元和志》 卷33通泉县: “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 辖境相当今四川射洪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
在今广东湛江市西南湖光镇西。隋铁杷县、唐宋遂溪县治此。明洪武三年(1370)移湛川巡司于此。
在今浙江衢县南百里。唐杜佑 《通典》卷182: 衢州信安县 “有泉岭山,在县南二百里。汉朱买臣云: ‘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今建安郡北界也”。或说为今仙霞岭。
即索克楚。今西藏索县境内之索曲。《清一统志·西藏》: 索克占旦滚河 “源出伊克诺莫浑乌巴什岭,数水合流,绕诺莫浑乌巴什山东南,流二百余里,西南有巴汉诺莫浑乌巴什岭布喀山插汉峰,流出之四水,与此相会,历
①唐武德三年 (620) 置,治所在东乡县(今四川宣汉县东北普光乡)。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北境地。八年 (625) 废。②唐武德六年 (623) 置,治所在石龙县 (今广东化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州
即今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水经·江水注》 谓之黄石矶。民国 《湖北通志》 卷33大冶县: 黄石港市 “在县东北五十里”。1948年与石灰窑、道士洑合置石黄镇。1950年属黄石市。
①东汉桓帝刘志陵。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后汉书·灵帝纪》: 建宁元年 (168),“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庙曰威宗”。同书《礼仪志》 注引 《帝王世纪》 曰: “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
西魏恭帝三年 (556) 改东宕渠郡置,属合州。治所在石镜县 (今四川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等市县地。北周改为宕渠郡。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东宕渠郡置,治石镜县(今重庆合川市)。
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10永康州: 净瓶山在 “州 (治今中东镇) 东二里。平地突起一峰,如瓶立”。
西汉置,属河东郡。治所即今山西霍州市。《元和志》 卷12霍邑县: 彘县 “因彘水为名”。东汉顺帝时改为永安县。本周彘邑。西汉置县,治今山西省霍州市。属河东郡。以境内有彘水,故名。东汉阳嘉三年(134年
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北杂谷河注入岷江处姜维城北。《明史· 地理志》 威州: “旧治在西北凤坪里,宣德三年六月迁于保子冈河西。” 保子关置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