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浚县

浚县

①北宋政和五年 (1115) 置,治所在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金皇统八年 (1148) 改为通州。天德三年 (1151) 复为浚州。元初省黎阳县入浚州,属真定府。至元二年 (1265) 属大名府。明洪武二年(1369) 降为浚县。

②明洪武二年 (1369) 改浚州置,属大名府。治所即今河南浚县。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属卫辉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30年直属河南省。


(浚xùn) 在河南省北部。属鹤壁市。面积1088平方千米。人口68.3万。辖7镇、2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置黎阳县(治今浚县东北),以黎山(即今大伾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得名,属魏郡。北魏孝昌中置黎阳郡,治黎阳县。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黎州,治黎阳县。隋开皇初废黎阳郡和黎州,十六年(596年)复置黎州;大业初废。唐武德二年(619年)又置黎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再废,县属卫州。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通利军。天圣元年(1023年)改为安利军。明道二年(1033年)复改通利军,熙宁三年(1070年)废,元祐初复置。政和五年(1115年)改置浚州。故治在今浚县东。金皇统八年(1148年)改名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元废黎阳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浚州为浚县,治今浚县县城,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卫辉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安阳专区,1958年属新乡专区,1962年属安阳专区,1969年属安阳地区,1983年属安阳市,1987年改属鹤壁市。地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山前平原区,地势西高东低。淇河流经西部,卫河流经中部。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等。工业有拖拉机、印刷机、化肥、橡胶、制药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及汤长、浚内公路经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大伾山天宁寺大石佛、浮丘山碧霞宫、千佛寺石窟、恩荣坊、子贡墓、雍城遗址等。


猜你喜欢

  • 旧柔佛

    亦称息辣。即今新加坡。清谢清高《海录》卷上:旧柔佛“本柔佛旧都,后徙去,故名旧柔佛。嘉庆年间英吉利于此辟展土地,召集各国商民在此贸易耕种,而薄其赋税,以其为东西南北海道四达之区也。数年以来,商贾云集,

  • 蒲壮所城

    即今浙江苍南县南六十里蒲城乡。原为蒲门和壮士二千户所城,均为明洪武二十年 (1387)为防御倭寇而筑,后将壮士所并入蒲门所,遂改称蒲壮所。又称蒲壮寨。《清一统志·温州府》: 蒲壮寨“在平阳县东南九十里

  • 阐熙郡

    北魏太和十二年 (488) 置,属夏州。治所在山鹿县 (今陕西靖边县西南)。辖境相当今陕西靖边、定边、吴旗三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废。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置,治今陕西省靖边县西南。西魏属长

  • 以撒河

    在今贵州黔西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3附水西宣慰司:“以撒河在果勇底东北,湍流迅险,流合六归河。”

  • 垫江

    战国时巴国都,在今四川合川市南五里。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 即此。古水名。又作垫江水。指今嘉陵江下游。因今重庆合川市古称垫江县得名。《资治通鉴》:东汉建安十六

  • 岑溪县

    唐至德二年(757)改龙城县置,为连城郡治。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东二十里。《元一统志》:岑溪“在岑溪县界。县因此溪而取名”。乾元初为义州治。北宋初迁于今岑溪县,为南义州治。太平兴国初为南仪州治。熙宁四年

  • 登贤县

    1934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以信康县改名,驻畚岭 (今江西于都县西南畚岭)。为纪念罗登贤烈士而命名。后迁小溪 (今江西于都县东南小溪)等地。1935年3月废。旧县名。中央苏区赣南省设。1934年由信康

  • 阳石

    即荡石。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里八濛山一带。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建安二十年(215),“(张)郃数犯掠巴界,先主令张飞等进军宕渠之蒙头拒郃,相持五十余日。飞从他道邀郃战于阳石,遂大破郃军,郃失

  • 盐沙铺

    即今湖南耒阳市东南三十四里肥水南岸盐沙乡。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耒阳县图: 县东南有盐沙铺。

  • 西疆山

    亦名嵹台山、西强山、马寒山。即今青海东部、甘肃西南之西倾山。《北史·吐谷浑传》:南朝宋景平中,吐谷浑阿豺“升西强山,观垫江源”。《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洮水注之。《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