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济源池

济源池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三里。《水经·济水注》: 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西北,……南流与西源合; 西源出原城西”。《元和志》 卷5济源县:济水 “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步,深不测; 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源出王屋山”。《清一统志·怀庆府一》: 济源池,“明李濂记: 济渎祠后有池,是谓东池。西有石桥,桥之西曰西池。……东即东源,周仅百余步,亦不甚深。西即西源,周如东池,深才三四尺耳”。又引刘漪 《西源辨》 称,此东西二池相距甚近,仅一桥之隔,实皆为东源,“池西二里有一源,旧称为龙潭,时出时没,不关水旱,下流径济庙南,会池水于东北。当为济之西源耳”。


古池名。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济水二源之一。


猜你喜欢

  • 天堂寺

    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天堂乡。民国《甘肃省县总分图》永登县:西北有天堂寺。集镇名。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城西部、大通河北岸。天堂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90,有汉、土、藏等族。元建寺称乔典堂,藏语意为

  • 榆林窟

    又名万佛峡。在今甘肃安西县南一百五十里踏实乡境内榆林河谷两岸。始建于北魏,其后历代都有兴建。现存石窟四十一个,东岸三十个,西岸十一个。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万佛峡。在甘肃省安西县城南

  • 热水山

    在今青海海晏县西北西川河发源处。《明一统志》 卷37: 热水山 “在西宁卫城南五百里。山南出暖水,流入青海。北有泉,即西宁河源”。

  • 马蹬山

    在今河南淅川县南,丹江水库北。《宋史·孟珙传》:金将武仙“退屯马蹬”。即此。古山名。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南老城东。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孟珙大败金武仙于此。

  • 巴丘城

    即今湖南岳阳市。相传孙吴所筑。《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东汉建安十九年(214),“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裴注:“巴丘今曰巴陵。”《水经·湘水注》:巴丘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即巴丘邸阁

  • 路西湖

    在今安徽当涂县南。《清一统志 · 太平府》: 黄池河 “在当涂县东南八十里。……分为二派,一西入芜湖界为长河; 一北汇为路西湖”。古湖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南。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被围为田,名政和

  • 索磨川

    即今四川马尔康县梭磨河,为大金川支流。《新唐书·地理志》 保宁都护府: “天宝八载以剑南之索磨川置,领牂柯、吐蕃。”

  • 高鸡砦

    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78远安县: 高鸡砦 “在县西南,与宜都县接境。地险僻,有巡司戍守。《志》 云: 州东金竹坪官兵移戍于此”。

  • 郪口

    即郪水注入涪江之口。今四川蓬溪县西南六十里郪口乡。《宋书· 刘道济传》: 元嘉十三年 (436),萧汪之将兵攻程道养义军,“军次郪口,帛氐奴斩伪卫将军司马飞燕归降”。即此。《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十三

  • 铜官窑遗址

    在今湖南望城县北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以瓦渣坪为中心方圆数里。古窑依山构筑,遗址清晰。1959年以来多次出土唐宋古窑制品百余种数千件,以釉下彩为特征,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有重要意义。1988年定为全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