洺磁路
蒙古宪宗二年 (1252) 改邢洺路置,治所在永年县 (今河北永年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永年、鸡泽、磁县、曲周、武安、成安、肥乡、广平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为广平路。
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改邢洺路置,治永年县(即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城关镇)。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威县、鸡泽、曲周、肥乡、成安、磁县、武安、邯郸、永年等地。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名为广平路。
蒙古宪宗二年 (1252) 改邢洺路置,治所在永年县 (今河北永年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永年、鸡泽、磁县、曲周、武安、成安、肥乡、广平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为广平路。
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改邢洺路置,治永年县(即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城关镇)。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威县、鸡泽、曲周、肥乡、成安、磁县、武安、邯郸、永年等地。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名为广平路。
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坝底羌族藏族乡。《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坝底堡在“县(旧治)西北四十里,与茂州接界,成化以后为戍守要地。其地东抵通宁堡,西连白草番,南抵石泉,北通青片,由坝底而南十
在今云南南华县南。《方舆纪要》 卷116镇南州: 南堰 “在州南。又州西有西堰,可溉田二千余亩”。
一名浯洲屿。即今福建金门岛。北宋初年的 《寰宇记》 中已提到该地区有四所岛屿。浯州屿之名始见于南宋后期的 《舆地纪胜》 (书中作涪州屿,“涪” 字当 “浯” 字之误),地属泉州同安县,有居民千余家,为
在今甘肃华池县东南东华池东北二里。隋仁寿二年(602)于此故城置华池县。
一作大红罗山。又名长岭山。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明《辽东志》卷1:大虹螺山在“(宁远卫)城东北六十里,层峦叠嶂”。明时因山筑城,今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中部。主峰海拔900米。山体由花岗岩组成。矿产有钼
在今陕西镇巴县南一百五十里,接四川万源县界。明属西乡县,置巡司于此。清嘉庆七年(1802) 裁。在今陕西省镇巴县南。明属西乡县。成化年间置巡检司。
即白雾团。在今湖南溆浦县北六十里。
在今广西天等县西南。《明一统志》卷85太平府:牛角山“在龙英州治(今龙茗镇)东。山有岩,形如牛角”。
在今山东惠民县西北五里。《清一统志·武定府》:八方泊,“凡经雨潦,西南商河县界之水,自沙河镇来注;东南府城北壕之水, 自北关来注于泊。泊北有遥堤,穴为水道,达于阳信县界,截河东流,经沾化北青泥沟入海”
在今辽宁朝阳市东大街。始建于清乾隆九年 (1744)。清 《塔子沟纪略》 卷7: 三座塔关帝庙 “铺民曾玉蕃、孟世威等三十余人籍隶山西,在塔贸易,于乾隆九年间立会捐资建关帝庙于三座塔城内东塔之右。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