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阳镇
北宋置,属栗亭县。即今甘肃徽县西北泥阳镇。
在甘肃省徽县西部、徽成盆地中部。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李磨村,人口 1600。 相传古代洪水挟泥沙淤积河谷川坝,造成烂泥殃,据此雅名泥阳。西晋曾为泥阳县治。1950年设泥阳乡,1958年建泥阳公社。1962年更名泥阳镇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置镇。盛产蔬菜、稻、核桃、柿子,尤以大蒜出名,为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有罐头、丝绸厂及蚕种场。为农副产品集散地。天武公路经此。
北宋置,属栗亭县。即今甘肃徽县西北泥阳镇。
在甘肃省徽县西部、徽成盆地中部。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李磨村,人口 1600。 相传古代洪水挟泥沙淤积河谷川坝,造成烂泥殃,据此雅名泥阳。西晋曾为泥阳县治。1950年设泥阳乡,1958年建泥阳公社。1962年更名泥阳镇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置镇。盛产蔬菜、稻、核桃、柿子,尤以大蒜出名,为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有罐头、丝绸厂及蚕种场。为农副产品集散地。天武公路经此。
即今安徽青阳县南七十里南阳乡。清乾隆 《青阳县志》 卷1: 东南十三都有南阳湾,当县境最南端喇叭河湾处。
在今四川綦江县南一百二十里赶水镇西。《舆地纪胜》 卷180南平军: 铜佛坝 “在金城西门外,地有金铜二佛像”。故名。《宋史·熊本传》: “渝州南川獠米斗叛,招本安抚。本进营铜佛坝。” 即此。熙宁七年
北宋置,属晋宁军。即今陕西佳县西北五十里通镇。《宋史·地理志》 晋宁军: 通秦砦 “地名昇啰岭,元符二年赐今名”。金正大三年 (1226) 升为通秦县。
唐置羁縻州,属桂州都督府。治所东区县(今广西忻城县东南、红水河北岸)。北宋庆历三年(1043)废。唐置羁縻州。置年不详。治东区县(今忻城县东南红水河北岸)。辖境约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东南红水河北部
金改广陵县置,属蔚州。治所即今山西广灵县。清属大同府。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复属山西省。在山西省东北部、太行山西麓,东邻河北省。属大同市。面积128
北宋置,属长山县。在今山东高青县西南小清河北岸陶唐口。
①亦名尼什哈山。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北郊。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8:尼什哈山“一名龙潭山。曰尼什哈山者,国语谓小鱼也,山之东北有河出小鱼,山因以名”。海拔388.3米。上有高句丽古城遗址、龙潭、龙凤寺、
即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北河西务镇。自元以来为漕运要镇。《元史· 百官志》: 至元二十四年(1287),“自京畿运司分立都漕运司,于河西务置总司,分司临清”。同书 《食货志》: 至元二十五年 (1288)
清乾隆十八年(1753)设,属蒙古科布多。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布苏诺尔湖南。
即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十里七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青浦县东北有“七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