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汶水

汶水

①即今大汶河。《尚书·禹贡》 青州:“浮于汶, 达于河。”即此。源出山东莱芜市北,西南流经古嬴县南, 古称嬴汶, 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山东东平县戴村坝。自此以下,古汶水西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东南入济水;明初筑戴村坝,遏汶水南出南旺湖济运,西流故道遂微;清末罢漕运,主流又西注东平湖,北入黄河。

②指今山东中部入潍之汶。《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朱虚:“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维。”今名东汶河。源出山东临朐县南,东北流至安丘县东北入潍河。

③晋郭缘生《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水经注》述牟汶、北汶时或简称汶。

④《水经·沂水注》称,桑泉水上源之一㟬崮水,俗谓之汶水。宋元以来,遂通称桑泉水全流为汶水。今名东汶河。源出山东蒙阴县西, 东南流经县南, 至沂南县南入沂河。

⑤即今湖北广水市东之应山河。《方舆纪要》卷77应山县“白泉河”条下:“汶水在县城西北,源出高贵山,南流经此,又绕城南而东。县东三里又有东河,一名方家河,流合焉,又东南合于白泉河。”

⑥一作汶江,“汶”读与“岷”同,即今四川中部之岷江。《战国策·燕策二》:“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蜀汉建兴十四年(236),“后主至湔,登观板,看汶水之流”。

⑦指今四川成都市南之南河(锦江)。《元和志》卷31成都:“大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经县南七里。”


古水名。(1)《尚书·禹贡》青州:“浮于汶,达于河。”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省莱芜市北,西南流经古嬴县东南,古称嬴汶。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东平县戴村坝,又西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明初筑戴村坝,遏汶水南出南旺湖济运,西流故道遂微;清末罢漕运,今主流又西注东平湖,北入黄河。(2)晋郭缘生《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水经注》述牟汶、北汶时或简称汶。参见“五汶”。(3)《汉书·地理志》、《水经》入潍之汶,今名东汶河。源出今山东省临朐县南,东北流至安丘市东北入潍河。(4)又作汶江。“汶”与“岷”通,即今岷江。《战国策·燕策》:“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鲍彪注:“汶江水出岷山。”吴师道补:“汶,眉贫反,即岷。”《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蜀建兴十四年(236年)“后主至湔,登观坂,看汶水之流”,即此。


猜你喜欢

  • 白庙港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清同治《广东图说》卷56电白县:白庙港“下有暗沙礁石,最为险要。上有炮台”。

  • 桑园

    在今河南原阳县。班昭 《东征赋》 有 “宿阳武之桑园” 句。在今河南省原阳县。班昭《东征赋》:“宿阳武之桑园。”即此。

  • 梗阳县

    春秋晋置,治所即今山西清徐县。《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前514),“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魏戊为梗阳大夫”。即此。西汉废。古县名。春秋晋置,治今山西省清徐县。《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

  • 安河卫

    明永乐三年(1405)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省林口县西北五道河子附近。后废。明永乐三年(1405年)置,治所未详。辖有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支流五道河子河流域。后废。

  • 波密

    即今西藏波密县。旧名博窝,或作波窝、波俄。隋、唐前为西藏最早的十余小邦之一,后为吐蕃兼并。波密即博窝之转。藏语意为祖先。原西藏地方政府设倾多、曲宗、易贡三宗,1960年合并设波密县,驻扎木。

  • 占城

    ①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占城镇。《清一统志·徐州府二》:占城“在睢宁县西北七十里。亦元时所筑,俗名瞻王城”。②古国名。亦称占婆。在今越南中南部。汉至唐称林邑,唐至德以后改称环王。公元9世纪后期改称占城。1

  • 嘉山集

    即今安徽明光市东南嘉山乡。旧属来安县。清康熙 《滁州志》 卷4来安县: 西北有嘉山乡。集镇名。在安徽省明光市东南部、老嘉山南麓。属张八岭镇。人口1800。为原嘉山乡人民政府驻地。因周围山峦重叠,且定期

  • 石潭村

    即今广东从化市西南石潭村。明洪武三年(1370)置流溪巡司于此。后迁神冈村(今从化市西南神冈镇)。

  • 六郎关

    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六郎关乡。《清一统志·郧阳府》:六郎关“在郧西县西南一百七十里。旧上津县南六十里”。

  • 鲁甸汛

    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一百十五里鲁甸乡 (甸心)。清设鲁甸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