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汝水

汝水

①古称盱水。又名武阳水、建昌江、临川江。即今江西临川市东之抚河。源出江西广昌县南驿前镇,北流经临川市,到王家洲分为两支:一从南昌入赣江;一自八字脑入鄱阳湖。后抚河堵口,主流改道,经青岚湖入鄱阳湖。《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临川县:汝水“在府城东。其上源由建昌府北之旴水西北流,曲折二百余里,至府南良安峡流入境为汝水。又北受群川水,历府城东南, 自千金陂至郡城东,抱城而北为北津,又绕而西受连樊水,复西北数百里合临水,并流西北出入南昌府界,合豫章水入鄱阳湖”。

②淮水支流。《山海经·海内东经》:“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乡西南,入淮极西北。”《汉书·地理志》 汝南郡定陵县:“高陵山,汝水出,东南至新蔡入淮,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郾城以下, 故道南流至西平县东会��水(今洪河),又南经上蔡县西至遂平县东会水(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以下的洪河。元至正间于郾城堨断南流,上游遂改道东出水(今沙河)入颍河,称北汝,下游改以��水为源,名南汝。明嘉靖末��水又改道东出注澺水称为洪河,南汝遂改以水为源,如今势。


(1)上游即今河南省汝河,自郾城县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县东汇��水(今洪河),又南经上蔡县西至遂平县东汇瀙水(今沙河);此以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县以下的洪河。元至正间在郾城县堨断南流,上游遂改道东出水(今沙河)入颍河,称北汝河;下游改以汝水为源,名南汝河。明嘉靖末��水又改道东注澺水,称为洪河,南汝遂改以瀙水为源,如今势。(2)即“抚河”,亦称旴江。


猜你喜欢

  • 千里径

    在今山西霍州市东二十里。为晋州(治今临汾市)通往并州(治今太原市)的要道。《北齐书·封子绘传》:“晋州北界霍太山,旧号千里径者,山坂高峻,每大军往来,士马劳苦。”《资治通鉴》:南朝陈太建八年(北周建德

  • 汉阳军

    五代周显德五年(958)置,治所在汉阳军(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为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汉阳军。辖境约当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蔡甸区及汉川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

  • 利阳亭

    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续汉书·郡国志》左冯翊衙县,刘昭注引《皇览》曰:“有苍颉冢,在利阳亭南,坟高六丈。”在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东汉属衙县。

  • 蔓头关

    在今贵州长顺县西南睦化乡北。《方舆纪要》 卷121金筑安抚司: 蔓头关在“ (木瓜长官) 司北十五里”。

  • 愿虏山

    在今甘肃宕昌县东南。《元和志》 卷39宕州良恭县: 愿虏山 “接县城西北隅,东西四十里,南北三里”。

  • 阳城

    ①传说为夏都。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镇附近。《孟子·万章上》:“禹避舜之子于阳城。”《汉书·地理志》 颍川郡阳翟县注引《世本》称:“禹都阳城。”《续汉书·郡国志》 注引《汲冢书》亦称:“禹都阳城。”《

  • 龙旧市

    即今广东广州市北郊龙旧镇。清同治《广东舆地图说》卷2:番禺县东北郭塘堡“有龙旧市,北界花县”。

  • 西山八国

    指住牧于今四川羊拱山、鹧鸪山、邛崃山以西的八个部落。《新唐书·韦皋传》:贞元间,“西山羌女、诃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清远、咄霸八国酋长,皆因皋请入朝。……乃诏皋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司

  • 错拉宗

    即错拉。今西藏错那县。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第 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1927年11月,共产党人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领导黄安 (今红安)、麻城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