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嘉县

永嘉县

①隋开皇九年(589)改永宁县置,属处州。治所即今浙江温州市。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为温州治。南宋咸淳元年(1265)为瑞安府治。元为温州路治。明、清为温州府治。民国初为浙江瓯海道治。1927年直属浙江省。1958年迁治今永嘉县(上塘镇)。

②1949年9月改双溪县置,治枫林镇(今浙江永嘉县东北枫林镇)。1950年6月迁今县南塘头。9月迁温州市九山。1958年8月迁今治上塘镇。


在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属温州市。面积 2698 平方千米。人口88.7万。辖14镇、28乡。县人民政府驻上塘镇。东汉永和三年(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治今温州市,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后属临海郡。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后为永嘉郡治,永嘉名始此。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县改名永嘉,属处州(后改括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永嘉郡。唐武德五年(622年)为东嘉州治。贞观元年(627年)废东嘉州改属括州。自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温州后,历为温州、瑞安府、温州路、温州府治所。民国初废府又为瓯海道治。1927年直属浙江省,1949年5月以瓯江为界,江南置温州市;江北置双溪县,县治岩头镇;同年9月复名永嘉县,迁治枫林镇,翌年6月又迁罗浮龙桥,12月迁治温州市九山。1958年8月迁治上塘镇。先后属温州专区、温州地区,1981年9月后改属温州市。地处浙南山地东北部,西部括苍山盘踞,东部北雁荡山蜿蜒。中部楠溪江自北向南纵贯注入瓯江,瓯江沿岸地势低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小麦、甘薯,并产茶叶、毛竹、乌桕、油桐、油茶、黄麻、柑橘等。山羊饲养量居全省之冠。养蜂历史悠久,始于明代。工业有机械、化工、电器、小五金、陶瓷、服装、教具等。竹丝画帘、丝织地毯、草编、石木雕刻、仿古陶瓷等工艺品素享盛誉。桥头钮扣市场被誉为“东方钮扣第一家”。杭温公路、寿温公路经县南部,仙温公路纵贯南北,永缙公路经县西部。瓯江、楠溪江通水运。清水埠港航运可达沿海各港埠。楠溪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掘港镇

    即今江苏如东县驻地。本为盐场。旧属如皋县,明置掘港巡司。清有主簿驻此。1945年于此设立如东县。在江苏省如东县中东部、如泰运河两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69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掘港,人

  • 承天门

    唐长安宫城的正南门,也是太极宫的正门。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城内莲湖公园莲湖南岸偏西的南侧。隋开皇二年 (582) 建,初名广阳门,仁寿元年 (601) 改名昭阳门,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顺天门,神龙

  • 老营堡

    即今山西偏关县东北六十五里老营镇。《方舆纪要》卷40河曲县:老营堡“(明)正统末置,宏治十五年、万历六年增修,周四里有奇”。

  • 北陆县

    东魏兴和中侨置,为金门侨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 茶花岭

    在今福建泰宁县西北。《清一统志·邵武府》: 茶花岭 “在泰宁县西北六十里。广二十里。杉溪出此”。

  • 蚀中

    秦岭中川谷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子午谷中。《汉书·高帝纪》: 高帝元年 (前206) 夏四月,“从杜南入蚀中”。颜师古注引如淳曰: “蚀,入汉中道川谷名。”即子午道。自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南穿秦岭

  • 湖白城

    在今安徽和县南。《宋书·沈攸之传》:泰始二年 (466),孙冲之等据赭圻,“大破贼于赭圻城外,追奔至姥山,分遣水军乘势进讨,又破其水军,拔湖白二城”。

  • 猛烈行政区

    1916年析元江县置,属云南普洱道。治所在猛烈 (即今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29年改江城县。

  • 纪南城

    即春秋战国时楚国郢都。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续汉书·郡国志》 江陵县注引《荆州记》:“县北十余里有纪南城,楚王所都。”《水经·沔水注》:“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晋

  • 杜阳县

    ①西汉置,属右扶风。治所即今陕西麟游县西北招贤镇。西晋废。②西魏改汧阴县置,为陇东郡治。治所在今陕西陇县东南十六里。北周明帝二年(558)迁治今陇县城。大象二年(580)复名汧阴县。古县名。(1)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