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和镇

永和镇

①北齐置,故址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北周宣帝改置临河县。

②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永和县为镇,属安阳县。即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永和乡。

③即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永和镇。《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永和镇“在府南十五里,即废东昌县,为商民辐辏处。有上、中、下三市。元置郡税司于此。明初为税课局,正德间革,后仍设税官而无定署”。


(1)古镇名。(1)北齐后主置,即今山西省永和县。北周宣帝时升置临河县。(2)即今山东省利津县。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为利津县。(2)今镇名。(1)在浙江省上虞市东部,东邻余姚市。面积31.5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市,人口 1000。取“永久兴旺,和气生财”之意取名。1949年为永程、丁徐乡,1956年合为永徐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合朱巷乡置镇。产稻、油菜籽、蚕茧、蔬菜等。有医疗器械、纺织、五金、电子仪表、机械、建材等厂。集市贸易兴旺。公路通市区。(2)在黑龙江省鸡东县西南部。面积451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村,人口 1860。1956年设永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0年复乡,1995年改镇。主产玉米、小麦、稻、烤烟等;畜产有牛、羊等。林业资源丰富。有机械、综合加工等厂。公路通鸡东、平阳等地。(3)在福建省晋江市南部。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人口560。以驻地取名,清末民初与邻村年年械斗,海外华侨返乡调解并集资建街以求平和。1961年由罗山、东石、龙湖三公社析置永和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置镇。产甘薯、稻、花生、甘蔗、龙眼、茶叶等。矿产有花岗石。有服装、塑料、五金、石雕等厂。有公路接围禾公路。(4)在江西省吉安县中部、赣江西岸。面积69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圩,人口 1500。汉末为东昌县治。宋代因瓷业兴盛,为当时“天下三镇”之一。元置郡税司于此。明初为税课局,正德间革后仍设税官。1958年设白沙公社,1961年改名永和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设永和镇。主产稻,盛产车前子、芝麻、花生。有陶瓷、机砖、木材、棉纺等厂及建筑业。有公路通县城。古迹有本觉寺塔、古吉州窑遗址、清都观、东昌井。(5)在湖南省浏阳市东部、大溪河南岸。面积62.4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人口 9390。镇区原名奔埠市、般步市,元代欧、柳、唐、卜四姓由长沙迁此,插草为标,改名永和市。1950年属浏阳二区。1956年属永和乡,1958年设东风公社,1961年改永和公社,1965年置永和镇。产稻。矿产有磷、海泡石。有化工、油脂、硝酸钾、印刷、菊花石工艺等厂。醴浏铁路以此为起点通醴陵市。有公路接浏铜公路。大溪河常年通航。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三军团会师于此,建立红一方面军。镇郊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烈士墓。(6)在广东省增城市西南部。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圩,人口 2890。镇以驻地名。永和圩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取“永远和好”之意命名。1944年曾设永和乡。1950年属增城第二区。1976年置永和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属丘陵地形。主产稻、花生、木薯,并产荔枝、乌榄、柑橙,为市荔枝主产地。饲养鸡、猪、鸽,育果苗。“糯米糍荔枝”、“大宋荔枝”、“永和白榄”有名。有水果加工、服装、化工、建材、皮革、工艺等厂和采石业。荔新公路经此。(7)在广东省兴宁市南部。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圩,人口 2540。相传明时温、何两姓在上蓝排建圩,以姓氏名温何圩,后取方言谐音俗成今名。旧属兴宁县三区。1949年与径心径南合设永径区。1952年分设,1958年设永和公社。1978年分设永和、三枫、湖乡三社。1983年并三社设永和区,1987年建镇。属宁江谷地东侧丘陵。主产稻,并产花生、大豆、甘蔗、薯类等。县属畜牧良种场、南蛇岗林场设此。有纸扇、腐竹加工等厂。205国道经此设站。(8)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中北部。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圩,人口 2050。原名和睦村。据传明代多姓在此杂居,和睦相处,故名。清代建圩,名永和,以示“永远和好”。民国时属连山县三区,1946年县治迁驻永和改设一区。1958年设永和公社,1961年改设附城公社。1967年县治迁吉田,复名永和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属低山丘陵地。林产松、杉、油茶、油桐等。主产稻,并产甘薯、花生、生姜、果蔗、茶叶等,为县主要粮食产区。特产草菇、麻鸭。有松香、油漆、酿酒等厂。镇区为县中部较大集镇。323国道经此。(9)在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中部偏西。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沿用永和街名。人口1.3万。1949年为永乐乡,1958年为永乐公社,1984年设永乐乡,1985年撤永乐乡建永和镇。产玉米、甘薯、马铃薯、小麦、豆类、蔬菜、花椒等。矿产有白云石、沙金、水晶等。有水电、建材等业。成昆铁路和金乌、乐汉公路经此。(10)在贵州省凤冈县东部。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2.1万,有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镇人民政府驻永和,人口600。清代称永河,后取“和睦相处”之意更今名。1932年置永和镇及永和、双凤、二龙等乡。1953年析设永和、双山、党湾乡,1958年撤乡建永和公社。1961年后析建三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三乡合并置永和镇。产油桐、乌桕。喀斯特地貌发育,洞穴颇多,较著名者为关岩洞,长 5000 余米,内有支洞70余个,石笋石幔奇丽多姿。洋思公路经此。(11)在贵州省瓮安县东南部、老坟嘴河上游。面积121.8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垛丁村,人口 1810。1953年建垛丁乡,1961年置公社,1984年复乡。1991年垛丁、长林、洗马塘三乡合并建永和镇。主产稻、玉米、烤烟、马铃薯。煤储量丰富,有煤厂。为县东部重要农贸集市。蓝旧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龙头寺

    元建,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湖畔东南曼陀山东麓。为喇嘛教寺院。

  • 达尔玛

    一作达马宗。即今西藏措美县西南达玛。藏语意为壮年。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达尔玛”。

  • 西沙州

    唐武德五年(622)改瓜州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市西)。辖境相当今甘肃酒泉市以西地区。贞观七年(633)改置沙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改瓜州置,治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市西南)。辖境包括今甘肃省敦

  • 西固县

    1913年于西固城置,属甘肃渭川道。治所即今甘肃舟曲县。1927年直属甘肃省。1954年迁驻宕昌镇,改名宕昌县(后改设舟曲县)。旧县名。1913年由阶州直隶州所属西固分州析置,治西固(今甘肃舟曲县驻地

  • 大桐墟

    在今广东南海市西南大同圩,西北近西樵山。明万历《广东通志》卷16:南海县有大同墟。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墟市:南海县有“大桐墟”。

  • 大容山

    亦名容山。在今广西容县、北流县西北。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梅花顶在北流与玉林市界上,海拔1276米。《舆地纪胜》卷104容州:大容山“在州西北。山阳有观曰棋真。唐开元间,有樵者见二人对弈。今石枰犹存”。

  • 关东铁路

    即关内外铁路关外段。从今河北山海关至辽宁沈阳。亦称沈山铁路。

  • 严城州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天全县境。北宋属雅州。后废。

  • 张氏园亭

    北宋建,在今安徽灵璧县灵城镇西凤凰山下,汴堤北岸。苏轼有《张氏园亭记》。

  • 木果木山

    在今四川小金县北。《清一统志·懋功屯务厅》:木果木山“在崇化屯东北二百五十里。山势峻陡,路险箐密”。《清史稿·四川土司传》:乾隆三十八年(1773),定边将军温福征大小金川,取道攻昔岭,驻营于此。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