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武阳镇

武阳镇

①北宋熙宁七年 (1074) 省武阳县为镇,属融水县。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北六十里黄金镇武阳附近。明、清时置巡司于此。

②在今广东乐昌市西北武阳司村。明嘉靖八年(1529) 置巡司于此。


(1)古镇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北武阳。北宋属融水县。明、清时置巡检司于此。(2)今镇名。(1)在浙江省武义县东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66.2平方千米。人口6.8万。镇人民政府驻武阳,人口4.8万。老区在溪北,为主要商业区。溪南为新区。武周天授二年(691年)置县后历为县治。1930年置镇,以熟溪古名武阳川而名武阳镇。1946年改名壶山镇,以镇壶山得名。1950年更名城关镇,1958年改壶山公社,1961年复称壶山镇,1992年再名武阳镇。产稻、油菜籽、茶叶、蚕茧、竹木等。有机械、轧钢、金属拉丝、棉纺、服装、制伞等厂。有解放桥、熟溪桥、壶山桥相连。金温铁路经镇北。上松公路经此,永武公路终点。熟溪桥为宋建屋盖式古桥。镇东北金鞍山有明建发宝象龙塔。(2)在江西省瑞金市西南部。面积131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坪布圩,人口 4880。以处武阳地片名武阳圩。1950年为武阳、安福等乡,1958年合并设武阳公社。1984年改乡,1998年改设镇。产稻、甘蔗。有建材、家具、玻璃纤维等厂及钨矿。206国道经此。境内武阳桥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桥”之称。(3)在江西省南昌县中部偏南。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武阳,人口 2500。以武阳渡得名武阳街。1949年属武阳等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8年设武阳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置镇。主产稻。有农机、农具、砖瓦、造纸等厂。公路西通县城、北接南峡公路。(4)在湖南省绥宁县东部。面积177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武阳,人口 3500。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置武阳寨,明设巡检司,因在武岗之阳得名。1956年设武阳乡,1958年为武阳公社,1984年置镇。产稻、木材、柑橘、茶叶。特产松香、竹笋、板栗、玉兰片。有茶叶加工、地板条、服装等厂。设有圩场,为县东部重要集镇和交通枢纽。有洞通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岷江

    ①古名江水、大江、汶江、渎江、平模水、导江、都江、武阳江。在今四川中部,为长江水量最大的支流。《禹贡》: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汉书·地理志》 蜀郡湔氐道: “ 《禹贡》 崏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

  • 桐梓驿

    明洪武六年 (1373) 置,即今贵州桐梓县北新站镇。万历二十九年 (1601) 改置桐梓县。

  • 北炉桥寨

    即今安徽定远县西北九十里炉桥镇。《清一统志·凤阳府二》:北炉桥寨“在定远县西。本朝雍正八年,移主簿驻此”。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炉桥。清雍正八年(1730年)移定远主簿驻此。

  • 两当郡

    西魏置,属凤州。治所在两当县(今甘肃两当县东三十五里杨家店)。辖境相当今甘肃凤县、两当二县地。隋开皇初废。北魏置,治今甘肃省两当县东杨家店。属梁州。辖境约当今两当县境。隋开皇初废。

  • 湓口

    一名湓浦口。即今江西九江市西古湓水 (今龙开河) 入江之口。古湓口城 (又称湓城),历来为戍守重地。

  • 铜鞮水

    又名西漳河、小漳水。即今山西沁县西之西河。《水经·浊漳水注》: 铜鞮水 “出铜鞮县西北石隥山,东流与专池水合,……铜鞮水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又东径襄垣县,入于漳”。

  • 保安镇

    ①秦、汉称胡苏亭。即今山东宁津县西南二十五里保店镇。隋初置胡苏县于此。唐改临津县。北宋废临津县,改称保安镇。②北宋置,属永城县。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六十里芒山镇。金尝移砀山县治此。元至元中,复还旧治。③

  • 拂水岩

    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之南岭上。《清一统志·苏州府一》: 拂水岩 “下临壑谷,水泉下注如练,风拂掠之,则水倒飞,喷溅如雨”。

  • 东海滘水

    即今广东陆丰县西之螺河。《方舆纪要》卷103海丰县“冲口水”条下:东海滘水“在县东北八十里。《志》云:源出吉康罗溪,南流百里,分为二派,东流出县东南迎仙桥,西流至沙塘渡,与众水合,入于海”。

  • 虾港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部。《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 “清潭港” 条下: 虾港 “俗传宋高宗南渡至此,有大虾二,涌水挟船出海,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