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梅岭

梅岭

①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五十六里,与衢州市接界。宋 《淳熙严州图经》 卷首 《寿昌县境图》 上,寿昌县南与龙游县交界有梅岭。《景定严州续志》 卷10寿昌县: 梅峰 “在县 (今寿昌镇) 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90寿昌县: 梅岭,“宋建都临安时,此岭最为要道,凡闽、蜀、江西、荆湖、二广、云南、八番、海外诸国来者,皆经其下,亦曰梅峰。元时尚为戍守处”。

②即今福建诏安县东南滨海之梅岭镇。《方舆纪要》 卷99诏安县 “渐山” 条下: “又有梅岭,为戍守处。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败 ‘贼’ 吴平于此。”

③在今福建武夷山市东南。岭极高峻,上多梅,故名。 朱熹有 “去路霜威劲, 归程雪意深。 玉梅踈半落,犹足慰幽寻” 的诗句。《史记·东越列传》: 汉元鼎六年 (前111),“东越反,发兵入梅岭,杀汉校尉”,即此。

④在今江西南昌市西湾里区,为西山最高峰。《史记·东越列传》: 西汉元鼎五年 (前112),“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上曰士卒劳倦,不许,罢兵,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索隐》:“豫章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崖山足,当古驿道。” 《舆地纪胜》 卷26隆兴府: 梅岭 “在西山极崇峻处。下有梅仙观,今号阳灵观,旧说梅仙弃南昌尉学道于此”。《方舆纪要》 卷84南昌府: 梅岭 “以梅福得名”。

⑤在今江西宁都县东北。《史记·东越列传》:西汉元鼎五年 (前112),闽越反。六年,武帝将伐闽越,“命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正义》 引 《括地志》: “梅岭在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 《清一统志·宁都州》: 梅岭 “在州东北。……古多梅树,故名。今谓之修岭”。

⑥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两县之间。《舆地纪胜》 卷36南安军: 梅岭 “大庾岭上多梅,亦名梅岭”。《方舆纪要》 卷83大庾岭 “自九龄凿开新路后,两壁峭立,中途坦夷,上多植梅,因又名梅岭。一云,本汉初梅鋗将兵至此,故有梅岭之名”。

⑦又名修岭。在今江西广昌县西南六十里。《舆地纪胜》 卷35建昌军: 梅岭 “在广昌。有梅岭水出焉”。


(1)古山名。(1)即今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处的大庾岭。《舆地纪胜》引刘嗣元《界康记》:“庾岭多梅,亦曰梅岭。”亦谓因梅销居此得名。(2)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岭极高峻,上多梅,故名。朱熹有“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诗句。《史记·东越列传》: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反,发兵入梅岭,杀汉校尉,即此。(3)在今江西省宁都县东北。西汉初在豫章郡与东越界上。《史记·东越列传》二元鼎五年(前112年),“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以备东越。《方舆纪要》赣州府宁都县:“在县北六十里,又北六十里至广昌县,亦谓之修岭,古多梅树。”(2)今山名。又称飞鸿山、台岭。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据传西汉南昌尉梅福(字子真)曾弃官学道于此,梅岭由此得名。岗峦起伏,逶迤数里,秀木翠竹,景色宜人。岭上有梅仙坛,又称梅仙祠,现建有宾馆。岭下建有江西农业大学、方志敏烈士墓。为旅游避暑胜地,辟有国家森林公园。梅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平冈镇

    即今辽宁西丰县东北平冈镇。伪满康德五年《西丰县志》卷4:平冈镇在“(县)东北五十里”。在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南部。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9.4万。镇人民政府驻平冈圩,人口 9500。建于清道光年间,因

  • 高陵城

    ①在今河北临漳县东南三里岗陵城。《水经· 洹水注》: 洹水 “东北径高陵城南”。即此。②即今湖北阳新县。《舆地纪胜》 卷33兴国军永兴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富川曰永兴,居高陵故城。正 (

  • 关县

    西汉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栾城县北十里铺。《后汉书·张禹传》:建武中,张况“为常山关长。会赤眉攻关城,况战殁”。李贤注:“关县,属常山郡,今定州行唐县西北有故关邑城。”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

  • 冯翊郡

    ①三国魏改左冯翊置,治所在临晋县(今陕西大荔县)。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市、洛川县以南,宜君、蒲城二县以东,渭河以北地区。北魏移治高陆县(今陕西高陵县)。辖境缩小。北周废。隋大业三年(607)复置于冯翊县

  • 金仙水

    即今海南省万宁县北后溪河。《元丰九域志》 卷9万安军: “西北至金仙水二十里。” 《方舆纪要》 卷105万州: 金仙水在 “州北二里。源出黎母山,至城北,潴为潭,绕流经东山岭,转北入小海港达于海。俗呼

  • 西路左翼右旗

    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左翼右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达尔维西南。

  • 靖逆卫

    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 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北。后废。

  • 同罗水

    今蒙古国色楞格省东南哈拉河。《隋书·铁勒传》:独洛河北有同罗部。唐杜佑《通典》卷199:“多览葛,在[薛]延陀东界,居同罗水。”突厥文碑作Tongra。今哈拉河在土拉河北,其上游名通格勒河,即古同罗水

  • 凤阳县

    明洪武七年(1374)分临淮县置,为凤阳府治。治所即今安徽凤阳县。《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凤阳县“以在凤凰山之阳,故名”。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在安徽省东部、淮河南岸。属滁州市。面

  • 八节涧

    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北部泗水附近,或谓在泗水南面的Bakachak河口。《元史·外夷·爪哇》:“(八节涧)上接杜马班王府,下通莆奔大海,乃爪哇咽喉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