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山堡
即今福建福鼎县治桐山镇。《明史·地理志》 福宁州: “有芦门巡检司,后移桐山堡。” 《方舆纪要》 卷96福宁州: 桐山在 “州西北百六十里,接浙江平阳县界。其地险厄,可以戍守。嘉靖三十九年,倭贼自州城流劫至桐山,指挥卢锜等击败之。贼还,复击败之于同坑,又追破之于蒲岐。今设营置戍,为浙闽要隘”。
即今福建福鼎县治桐山镇。《明史·地理志》 福宁州: “有芦门巡检司,后移桐山堡。” 《方舆纪要》 卷96福宁州: 桐山在 “州西北百六十里,接浙江平阳县界。其地险厄,可以戍守。嘉靖三十九年,倭贼自州城流劫至桐山,指挥卢锜等击败之。贼还,复击败之于同坑,又追破之于蒲岐。今设营置戍,为浙闽要隘”。
在今河南偃师市南蔡庄乡大冢头村东。据《史记·吕不韦传》 载: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大贾,家累千金。庄襄王时,“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秦始皇十年(前233), 吕不韦被免
为熊耳山之殊称。又名鸾山、峦山、闷顿岭。在今河南卢氏县东、栾川县西北。为伊水发源处。《山海经· 中山经· 中次二经》: “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 《汉书·地理志》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桂州。治所即今广西兴安县。明曹学佺 《广西名胜志》 卷1: “临源者以地临湘、漓二水之源也。” 因名。大历三年(768) 改为全义县。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始安
在今江西余干县城南。《清一统志·饶州府一》:市湖“在余干县治前,余水入此。《省志》:市湖中有越水,不与众水相混,唐陆羽取以煮茶,谓味似镜湖水”。
战国秦置,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新市村附近。秦属内史。西汉文帝九年(前171)改名霸陵县。唐武德二年(619)复置,属雍州。七年(624)废。古县名。战国秦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秦属内史。西汉文帝九
即渑池县。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汉书·地理志》 作 “黾池”。
在今浙江天台县北。《舆地纪胜》 卷12台州: 景德国清寺 “在天台县北一十里。旧名天台,隋开皇中僧智建。 先是修禅于此, 梦定光告曰: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桂阳军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在平阳县 (今湖南桂阳县)。辖境相当今湖南桂阳、蓝山、嘉禾、临武等县地。明洪武元年(1368) 改为桂阳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桂阳军置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越嶲郡。治所即今四川会理县。西晋为越嶲郡治。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会无县“特产好犀牛,东山出青碧”。南朝宋属越嶲郡。南齐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会理县西。属越
即今青海西宁市旧城。《水经·河水注》:“湟水又东,牛心川水注之。水出西南远山,东北流径牛心堆东,又北径西平亭西,东北入湟水。湟水又东径西平城北,东城即故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