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桃源镇

桃源镇

在今山西吉县东北桃园村。《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三垢镇” 条下: 桃源镇 “在州城东北六十里。路通隰州大宁县界”。


(1)在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江苏省最南端、紫荇塘两岸。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民政府驻桃园,人口3000。1949年为桃源乡,因桥得名。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7年置镇。2001年青云镇并入。产稻、小麦、油菜籽、蚕茧、家禽等。有缫丝、纺织、印染、服装、食品、化工、建材等厂。桃震公路经此。(2)在福建省大田县西部。面积215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桃源,人口3510。地平田沃,如世外桃源,故名。明设桃源店巡检司。1956年设桃源镇,1958年设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置镇。产稻、甘薯、大豆、松、杉、竹。土特产有笋干、草席。建有8个水电站。有水泥、机械、酒厂和林果场。为县西部物资集散地。古迹有东岳庙、尤门亭。后茅公路经此。(3)在广东省鹤山市东北部。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桃源圩,人口4200。清光绪年间建圩,因圩南古庙周围种有大量桃树,故称桃源圩。清属古劳都。1912年为鹤山县第一区,1954年改二区。1958年成立桃源公社,1959年并入龙口公社。1961年复桃源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丘陵台地区。主产稻、花生、红烟,并产茶。有农机修理、毛织、制衣、制伞、塑料、制鞋、砖瓦等厂。325国道经此。(4)在广东省大埔县南部。面积77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桃星(上街),人口820。为县侨乡。境内瓷土丰富、质好,故清前称泥源,后称黎源。民国时桃源、象墩合并设桃源乡,属高坡区。建国后仍属高坡区,1958年属高坡公社。1961年析置桃源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桃源河上游山地。主产稻。多水电站,并有多家瓷厂。有公路接茶上公路。(5)在广东省清新县西北部。面积246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桃源圩,人口1680。因处石灰岩山区,山清水秀,喻世外桃源,故名。1958年属上游公社,1960年属石潭公社。1961年析置桃源公社,1986年建镇。属石灰岩高丘陵山区。是广东省林业重点产区之一,有杉、松,并产柑橘、橙、桃、李、蚕茧及茶叶等。农产以玉米、稻为主。有陶瓷、石料、水果及木材加工等厂。镇区为附近农贸集市。有公路接107国道。燕子岩是游览地。


猜你喜欢

  • 庙街

    一作庙尔。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黑龙江下游北岸之尼古拉耶夫斯克。唐代为黑水都督府辖地。元代为征东元帅府属地。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 《皇舆全览图》: 黑龙江下游南岸出海口附近

  • 朱家河镇

    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南四十八里朱河镇。清雍正十年(1732)移瓦子湾巡司于此。乾隆五十六年(1791)裁,改主簿。

  • 胶海口

    亦作天长海口、闷海口。在今越南北部河南宁省交水县东红河入海处。《元史·安南传》: 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征安南,水陆两路攻陈日烜军,“日烜逃去,追至胶海口,不知所往”。明洪武五年(1372) 置

  • 秀容川

    地区名。当指今山西北部的滹沱河、牧马河以西至黄河,包括桑干河、汾河上游一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魏尔朱氏世为北秀容酋长,所居梁郡城在今山西朔州市北,周围三百里皆为其封地。《魏书·尔朱荣传》:“尔朱荣,

  • 北石桥泉

    在今山东滕州市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32滕县:北石桥泉“旁有三里桥、大乌等泉,俱注于北沙河”。

  • 淮南铁路

    自安徽田家庵 (今淮南市) 东南九龙岗起,经合肥至芜湖北裕溪口。全长215公里。1934年动工修筑,次年建成。自安徽省蚌埠(东站)经长丰(水家湖)、合肥至芜湖(北站),长263千米。原为开发淮南煤矿而

  • 三族砦

    在今陕西米脂县西。《方舆纪要》卷57米脂县:“宋雍熙二年,李继迁叛,诱杀绥州团练使曹光实,袭据银州,围三族砦。砦将折遇乜附之,乘胜进攻抚宁,是也。”

  • 临翼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翼州置,治所在卫山县(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中北部地区。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翼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翼州置,治翼针县(今四川茂县北)。辖境相

  • 边渡口镇

    即今河北高阳县东南三十里边渡口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7高阳县图:东南有西边渡口。

  • 浠水县

    南朝梁改希水左县置,为永安郡治。治所即今湖北浠水县。以浠水为名。隋初属蕲州。大业初属蕲春郡。唐武德四年 (621) 改名兰溪县。天宝元年 (742) 改名蕲水县。1933年复名浠水县。闻一多为本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