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松滋县

松滋县

①西晋置,属安丰郡。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十五里。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蓼州,七年 (624) 废。

②东晋侨置,属寻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宋书· 州郡志》 松滋县: “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安丰、松滋二郡,遥隶扬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南朝齐废。

③东晋咸康三年 (337) 侨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湖广卷上: 松滋县 “秦名县为松滋,以兹方产赡松也”。可知以产赡松得名。《寰宇记》 卷 146荆州松滋县称: “ 《晋太康地志》: 咸康三年以松滋流户在荆土者松滋县。” 南朝宋属南河东郡。南齐属河东郡。隋属南郡。唐属江陵府。南宋绍兴间徙治瀼口 (今松滋县北三十六里老城镇)。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民国初属湖北荆东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47年徙今松滋县 (今新江口镇)。


(1)古县名。(1)西晋初置,治今安徽省霍邱县东。属安丰郡。南朝齐改属北新蔡郡。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属蓼州。七年废。(2)东晋以江左流民侨立松滋郡,晋安帝改置为县。治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属寻阳郡。南朝宋元嘉十八年(441年)废。(2)古旧县名。东晋咸康三年(337年)侨置,治今湖北省松滋市老城西。属南郡。南朝宋属南河东郡,齐属河东郡,隋属南郡,唐属荆州,宋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清属荆州府。1932年迁治磨盘洲(磨市),1934年仍迁回老城。1947年迁治新江口镇。1995年撤销,改设松滋市。


猜你喜欢

  • 东奔滩

    即新崩滩。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中。南宋范成大《吴船录》:神女庙东“二十里至东奔滩,高浪大涡”。《方舆纪要》卷69巫山县:大江“东奔,即新崩之讹”。

  • 洋川县

    ①西魏置,属洋州。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东南。后废。②唐武德二年 (619) 置,属牢州。治所在今贵州凤冈县东北。贞观十四年 (640) 移治今凤冈县北。唐末废。北宋大观中复置,属承州。宣和中废。古县名。

  • 沙湃口

    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北。《方舆纪要》卷62宁夏后卫:沙湃口“在卫西北。万历中,哱拜作乱,结套寇为应援,遂入沙湃口,旋败去”。

  • 赤水厅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仁怀厅置,属遵义府。治所即今贵州赤水市。因赤水河为名。1913年改为赤水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仁怀直隶厅置,治今贵州省赤水市。属遵义府。1913年改为县。

  • 北庆州

    即庆州。在今内蒙古巴林右翼北索博日嘎苏木古城。《明史·李文忠传》:洪武三年(1370),北征“时元帝已崩,太子爱猷识里达腊新立。文忠谍知之,兼程趋应昌。元嗣君北走……出精奇穷追至北庆州而还”。

  • 宜溪水

    即今湖南常宁县西之宜水。《水经·湘水注》: 宜溪水 “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众川泻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径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

  • 昙口桥

    在今福建闽清县西南昙口。明王应山 《闽都记》 卷29福清县: 昙口桥 “在县西宣政里瞿昙溪口。永乐九年知县朱毅重建,构亭其上。正统间毁于寇。成化五年知县左辅重建”。

  • 羊圈山

    亦作羊圈关。在今四川通江县北大巴山下。《明史·地理志》 通江县:“北有羊圈山巡检司。”清道光《通江县志》卷2:羊圈关“在治西北四百余里巴山中。下有旧巡检司。明嘉靖(世宗)中增置,治巴山下。久裁。……自

  • 吴王城

    ①在今浙江长兴县南古城。唐杜佑《通典》卷182湖州长城县:“吴王阖闾使弟夫㮣居此,筑城狭而长。”隋大业十二年(615)至唐武德七年(624)长城县治此。②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宋《嘉泰会稽志

  • 飞州

    北宋置羁縻州,属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境。《宋史·蛮夷传四》:政和七年(1117),“涂、静、时、飞等州蛮复反茂州,杀掠千余人”。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