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松源镇

松源镇

①五代王闽置,故址即今福建松溪县东北旧县。南唐保大九年 (951) 升为松源县。

②北宋置,属程乡县。在今广东梅县东北松源镇。


(1)在浙江省庆元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19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松源。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置县后历为县治。1949年为城厢镇,1950年分后田、城内二镇,1953年合为城关镇。1958年改为公社,1975年复称城关镇,1984年以松源溪流经改今名。1992年大济、和山、星光三乡并入。产稻、香菇、蔬菜。有汽车修配、竹木制品、建材、纺织、茶叶加工等厂和铅锌矿。有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之一。菊江、龙政公路经此。有孔庙、官井、卢福神庙等古迹。(2)在福建省松溪县东南部、松溪中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松源,人口2.4万。五代闽置松源镇。因河得名。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始为松溪县治。1950年设城关镇,后撤。1961年由红旗公社析置城关镇,1984年改今名。境内为松溪河谷盆地,地势平坦,为县商品粮基地。盛产甘蔗、花生、烟草、茶叶等,为闽北茶叶产地之一。工业以粮食加工和制茶为主,还有造纸、森工和大理石装饰仿古家具等。小浦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湛庐山,传为欧冶子铸剑处,山上有清凉寺。还有宋代奎光塔、九龙窑遗址等。(3)在广东省梅县东北边缘、松源河上游,邻接福建省。面积149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松源圩,人口 2550。古时驻地松林茂密,古木参天,故名。明末清初,嘉应州曾在山门寺设松源分州府。清末设松源堡,1948年设松源乡。1958年梅县、蕉岭合并属梅东公社,1961年梅、蕉分县设松源公社。1983年改设区,1987年设镇。属松源河上游山地丘陵。主产稻,并产花生、甘薯、木薯等。盛产烤烟。林产松、杉、竹、油茶、松香等。有铁、锰、煤、石灰石等矿。特产麦芽糖,烤烟、竹木制品较有名。有锰化、松香、农机、木器、铸锅、炼铁、石灰等厂。是闽、粤两省邻县边境农贸集市。松蕉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月漾桥

    又名易阳桥。在今河北任丘市北鄚州南。《明史·恭闵帝纪》:建文元年(1399)八月,“燕兵陷雄县,潘忠、杨松战于月漾桥,被执”。即此。在今河北省任丘市北鄚州镇南。《国榷》: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

  • 老君山

    ①在今河南栾川县东。《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老君山“相传老子修道于此,上有丹灶、丹井”。②在今湖北红安县西北九十里。《方舆纪要》卷76黄安县“五云山”条下:“县北九十里有老君山。嘉靖中, 皆为盗贼啸

  • 马厂镇

    即今江苏沭阳县东南四十六里马厂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沭阳县东南有“马厂”。(1)在河北省青县北部。面积141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东姚庄,人口1880。明永乐二年(1404年)姚姓

  • 泰卷

    一名大坰。商邑。在今山东定陶县南。《史记·殷本纪》: “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汤归至于泰卷。”古邑名。又作大垌。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南。《史记·殷本纪》:“汤归至于泰卷。”即此。

  • 雷公店

    即今湖北安陆市西北三十二里雷公店镇。清光绪 《德安府志》 卷8 《兵事》: 同治三年(1864) 四月,“陈得才由天门皂市窜郡西雷公店等处”。

  • 盐井州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以产井盐而名。后废。

  •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

    在今江西修水县城内。原为商会办公楼,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两边有厢房。1927年9月上旬,秋收起义部队主力、以卢德铭为总指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驻此。现有修水秋收起义纪念馆。

  • 洋水镇

    北宋熙宁二年 (1069) 改洋水砦置,属彭水县。在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龙洋乡(洋水桥)。古镇名。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洋水寨置,在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

  • 乌撒宣抚司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乌撒路(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二十四年(1287)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

  • 临资口市

    即临泚口市。今湖南湘阴县西二十九里湘江西岸之临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