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朵颜卫

朵颜卫

明兀良哈三卫之一。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属大宁都司。朵颜卫又称“五两案”,即蒙古兀良哈部,元时此部一支由漠北徙居朵因温都儿(今洮儿河源索岳尔济山)、搠儿河(今绰尔河)一带,后置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领之,其首领为蒙古开国功臣兀良哈部人折里麦后裔,降明后于此置朵颜卫。永乐间改属奴儿干都司。宣德、正统年间南徙至山海关、古北口一线之北(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东南老哈河旁红山镇附近发现有“朵颜卫都指挥使司祖茔碑”)。嘉靖后期,朵颜卫大部隶属俺答弟老把都(巴雅思哈勒)所领哈喇嗔(喀喇沁)部,后遂与哈喇嗔部混合。明末归附后金。


明兀良哈三卫之一。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牧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绰尔河流域。因朵颜山得名。宣德、正统以后南迁至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以南及河北省北部长城外。16世纪中叶后依附于蒙古喀喇嗔(喀喇沁)部。


猜你喜欢

  • 苏村寨

    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绵虒镇西三里。《方舆纪要》卷67汶川县:苏村寨在“县西北四十里。旧置寒水驿于此,并设寒水巡司世其职,以防河西。正统七年,为草坡蛮所攻。隆庆中,复被残掠,因移塞于河东,亦为寒水驿”。

  • 杞县

    五代晋改雍丘县置,属开封府。治所即今河南杞县。后汉复为雍丘县。金正隆后又改为杞县。元初河决,徙治于今县北二里,属汴梁路。明还治今杞县,属开封府。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在河南省东部。

  • 浪穹县

    元至元十一年 (1274) 改浪穹千户置,属邓川州。治所即今云南洱源县。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洱源县。古旧县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浪穹千户置,治今云南省洱源县,属邓川州。明、清属大理府。1

  • 寺后村

    在今山东长岛县的南长山岛上,即今长岛县驻地(乐园村)。因村南曾建有朝海寺而得名。1958年改名乐园。

  • 杜州

    唐置羁縻州,属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东境大凉山地区。后废。

  • 应仙山

    在今福建尤溪县东北三十里。明嘉靖《延平府志》卷2《山川》尤溪县:应仙山“在十都。旧名鸡心山,山之半有亭曰应仙,因改今名”。

  • 七里井

    在今河北河间市南七里。《旧唐书·窦建德传》:大业十三年(617),“隋遣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率兵三万来讨之,至河间城南,营于七里井”。即此。在今河北省河间市界。《资治通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炀帝

  • 安丰军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置,治所在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南安丰铺)。乾道三年(1176)移治寿春县(今寿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寿县、霍邱、六安等县市地。元改为安丰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置,治安丰

  • 白莲山

    在今云南盈江县北。《明一统志》卷87干崖宣抚司:白莲山“在司(治今旧城镇)北六十里。中有一峰,林峦耸拔。土官居其麓。下有白莲池”。

  • 青海额鲁特

    亦作厄鲁特。指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移居青海者。《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 “国初有厄鲁特顾实汗者,自西北侵有其地,遣使修贡。顺治十年诏封遵文行义敏慧顾实汗,后自分其地为左、右二境。部落散处其间,谓之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