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场
即今四川铜梁县东旧县镇。清道光《铜梁县志》卷2:旧县场“在县南四十里”。唐、宋巴川县治于此。故名。
即今四川铜梁县东旧县镇。清道光《铜梁县志》卷2:旧县场“在县南四十里”。唐、宋巴川县治于此。故名。
西汉地节二年 (前68) 封河间献王子刘雍为景成侯,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沧县西六十里景城。东汉废。西汉地节二年(前68年),宣帝封河间献王子刘雍为景成原侯,置景成侯国,治今河北省沧县西景成。东汉省。
在今广东徐闻县东南海安镇东白沙埠。《清一统志·雷州府》:黄塘港“白沙港在县东南五十里,其左为青湾港”。清设白沙炮台于此。
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浦口镇。明洪武元年(1368) 设巡司于此。九年 (1376) 为江浦县治。后县治徙旷口山之阳 (今江苏江浦县),仍设巡司于此。宣德年间设千户所。清设浦口营都司,康熙中改设守备驻防。
元置,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南房村镇。明改为驿。《清一统志·徐州府》: 房村驿 “在铜山县东南五十里。南岸主簿及把总驻此”。元置,即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房村。明、清亦置驿站,清时设把总驻此。
亦作萨哈连乌拉站。清置,在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南坤河北岸。《清一统志·黑龙江》 “布克依站” 条下: 额叶尔站 “又七十八里至黑龙江站,又二十二里至黑龙江城”。后废。
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 建,在今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最初是雍亲王府,为胤祯即位前的府邸。雍正三年 (1725) 改名雍和宫。十三年(1735) 因停放胤祯灵柩,将宫内主要建筑改易黄瓦,并立
在今福建闽侯县东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古灵山“在闽侯县西南七十里,瓜山之西。一名大帽山,又名蓆帽山。山腰有石室曰太乙崖,有甘泉曰安德泉,瀑布悬崖千尺。又有碧王潭,潭底沙石五色,灿若机锦。有古灵书
北周宣政元年 (578) 置,治所即今贵州思南县。《寰宇记》 卷121费州: “因州界费水以立郡名。” 唐贞观十一年 (637) 移涪川县于此,为费州治。天宝初改为涪川郡,乾元初复为费州。辖境相当今贵
①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长江南岸。《寰宇记》 卷90升州上元县 “落星山” 条引 《南徐州记》: “临沂县前有落星山,吴大帝时,山西江上置三层高楼,以为此名。吴主游猎憩息地。” 《文选》 卷5左思 《吴
在今河北清苑县西南三十里,清水河北岸。1942年侵华日军向冀中平原进行“五一”大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冉庄人民挖掘地道抗日,终于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防战结合的完整体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