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

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九十里贺兰山拜寺口北岗上。建于西夏时期。两塔东西对峙,相距80米,均为砖砌空心八角檐式塔,高40余米。东塔十三层,自二层以上每层每面影塑两个彩绘兽面,兽面之间彩绘日、月、云图案,造型瘦削。西塔十四层,外形比东塔粗壮,自二层以上各层每面正中有浅佛龛,龛内有影塑彩绘罗汉像和护法神像。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北贺兰山拜寺口内,与贺兰县交界处。两塔东西相对,相距100余米。东塔砖筑八角十三层,高约34米。塔身作密檐式,除第一层较高外,第二层以上檐与檐之间的高度骤然缩短,第十三层之上,置上仰莲瓣形刹座,上承托相轮。檐下每面有两个砖雕兽面,怒目圆睁,十分威猛。塔室为圆形,向南一面辟券门。塔内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板楼层结构,原有木梯可以攀登。西塔砖筑十三层,外形和高度与东塔相似,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塔身檐下每面正中有一浅龛,龛内塑一佛像,或坐或站,形态各异。龛左右饰以兽头,口含串珠。每层塔棱转折处,塑有佛像一尊,使塔壁面充满神秘庄严色彩。两塔之间,原建有佛寺,已废,塔和寺始建年代未见记载,但公元16世纪的宁夏地方志中引有安塞王朱秩炅的诗句:“文殊有殿存遗址,拜寺无僧话旧游。”1986年维修时于天宫中发现了绢画等文物,证实塔和寺始建于西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牛川

    古地区名。当在今内蒙古集宁市一带。《魏书·太祖纪》:登国元年(386),“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冬十月,“帝自弩山迁幸牛川”。同书《太宗纪》:泰常元年(416)秋七月,“帝自

  • 古尔班托罗海山

    在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西北大土城乡附近。清为察哈尔右翼正红旗驻地。

  • 峱山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南十五里。《诗经·齐风·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 即此。古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南。《诗经·齐风·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即此。

  • 即铁。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十里。《公羊传》 作 “栗”。古邑名。又作铁。春秋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北。《公羊传》哀公二年(前493年):“晋赵鞅帅师及郑轩达帅师战于栗。”即此。参见“铁”。

  • 南安坝

    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二十五里木城镇。民国 《夹江县志》 卷2: 南安坝 “即南安废县,分上坝、下坝。上自石面渡,下至东田坝”。清费密 《荒书》: 清顺治十三年 (1656),“ (刘) 文秀驻兵夹江县南

  • 洞宫山

    一名九莲峰。即今福建政和县东南洞宫山。《新定九域志》 卷9建州: 洞宫山,“ 《图经》云: 洞中有莲花石,又尝有人游之,获石龟、鹤、藤、竹、仙绳”。《方舆纪要》 卷97建宁府政和县:洞宫山 “在县东南

  • 关中道

    1914年由陕中道改置,属陕西省。治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约当今陕西陇县、千阳、麟游、长武、彬县、旬邑、铜川、 白水、澄城、合阳、韩城以南, 宝鸡、眉县、周至、户县、西安、长安、柞水、商州、丹凤

  • 浑麻出海

    今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省科布多东之哈腊乌斯湖及哈腊湖。《元史·土土哈传·牀兀儿》:“成宗崩,武宗时在浑麻出之海上,牀兀儿请急归定大业,以副天下之望。武宗纳其言,即 日南归。”

  • 江油郡

    北魏孝武帝时置,治所在今四川平武县东南涪江西岸南坝镇北旧州。《寰宇记》卷84江油县:“取江油水以称邑兼郡”为名。西魏废帝二年(553)于此置龙州及江油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平武县及江油市部分地。隋开皇三年

  • 归仁州

    明置,属来安府。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东北。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