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门镇
即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南恭门乡。清乾隆 《清水县志》 舆地全图: 东北有恭门镇。
集镇名。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部、樊河上游西岸。恭门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500。战国秦昭王时大将白起在镇东麻山上筑弓门寨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重筑弓门寨。1912年改弓门为恭门。产核桃、梨、花椒。柳编有名。运输业较盛。为县东部农贸集市。陇北公路经此。
即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南恭门乡。清乾隆 《清水县志》 舆地全图: 东北有恭门镇。
集镇名。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部、樊河上游西岸。恭门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500。战国秦昭王时大将白起在镇东麻山上筑弓门寨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重筑弓门寨。1912年改弓门为恭门。产核桃、梨、花椒。柳编有名。运输业较盛。为县东部农贸集市。陇北公路经此。
清雍正六年 (1728) 升蒲州置,治所在永济县 (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蒲州镇)。辖境相当今山西芮城县西部及万荣、临猗、永济三县市地。1912年废。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蒲州置,治永济县(今山
①即孤竹山。在今河北卢龙县西十五里。《明一统志》 卷 5永平府: 洞山 “其山产铁。有冶”。②在今江西宜丰县东北五十里同安乡西南。是我国佛教禅宗之一曹洞宗的发祥地。唐大中时,高僧良价禅师在洞山兴建普利
在今山东荣成市东北。《寰宇记》卷20文登县:“《三齐略记》云: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清光绪《登州府志》谓召石山在成山之东。《山东通志》谓召石山与成山本为一山。
又名洪市或洪落市。即今湖南衡阳县(西渡镇) 西北四十四里洪罗庙镇。清同治 《衡阳县志》 卷9: “神像乘涨浮至,民俗以水退为洪落,故以名焉。”
唐贞观十二年 (638) 置,属瀼州。治所在今广西上思县西南。贞元后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南。属上思州。宋废。
即今甘肃成县西北东河。源出天水市南界,南流经徽县,至成县东南入龙峡合南河。《水经·漾水注》:丁令溪水“北出丁令谷,南径武街城西,东南入浊水”。
旧址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晋江县: 烟浦埭在 “府东南二十里。《志》 云,堰水曰埭。埭九十有四,烟浦最大。上承九十九溪之水,广袤五、六里,襟带南乡之境。出溜石六斗门入于晋江。宋时
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明一统志》 卷5隆庆州: 香水园“在州治东。元仁宗诞处。其址尚存”。
在今辽宁建昌县东北。清乾隆《钦定热河志》卷54建昌县:杨树沟“在玲珑塔东南三十里”。产煤, 已开采。
①又名方壶。古代传说中三神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或以为即今韩国南济州岛。②即今观音山。在云南鹤庆县南部。《元混一方舆胜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