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
亦称斯、斯叟、斯榆、斯都。为古羌族的一支。在今四川天全县东始阳镇。《史记· 西南夷列传》: “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 分布于今四川雅安、汉源、西昌及以西地区。西汉武帝时在徙地置徙县 (今四川天全县东始阳镇)。历代居于今四川西昌一带之徙人,曾多次起义。
亦称斯、斯叟、斯榆、斯都。为古羌族的一支。在今四川天全县东始阳镇。《史记· 西南夷列传》: “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 分布于今四川雅安、汉源、西昌及以西地区。西汉武帝时在徙地置徙县 (今四川天全县东始阳镇)。历代居于今四川西昌一带之徙人,曾多次起义。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清徐松《西域水道记》 卷5: 巴尔珲岭 “逾岭三十余里曰素玉克。人畜之骨纵横于路。昔有布鲁特徙牧经此,一夜风雪,全部皆没,至今种人无敢宿者,瘴气昏蔽,常如阴晦”。
①一称粤江。是我国南方西江、北江、东江的总称。《清一统志 · 广州府一》 “牂牁江” 条:“ 《番禺县志》:牂牁江一名珠江,即西、北二江下流也。东过沥滘堡北,谓之东冲,又东合蚬江,至县东南八十里南海庙
又称波堆宗。在今西藏波密县西北倾多。为三波宗中的上波宗。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城西北倾多。1960年与波曲、易贡二宗合并,改置波密县。
即今山西榆社县北北翟管村。1943—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置榆北县治此。
明洪武中置,属临安府。治所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北六十七里老回龙。清初废入开化府,以其地为王弄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王弄山部置,治今云南省文山县西。属临安府。清康熙年间改王弄里。
南宋绍兴三年(1133)岳飞建,在今江西于都县东北。《方舆纪要》卷88雩都县:平头寨在“县北百里,路通闽广,当五峒七径之冲。宋绍兴中,岳飞平固石洞贼,遂于是地建砦,亲率麾下筑之。寨成,立司招收义军捍御
①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方舆纪要》卷27池州府贵池县:西岩山“在府西南百五十里。高万仞,周数十里。其相接者曰鱼载山”。②在今福建浦城县西。《清一统志·建宁府》:西岩山“在浦城县西德星门外五里。五代时王
即定廉县。在今四川理县北上孟乡。《新唐书·韦皋传》: 贞元九年 (793),遣大将军董勔、张芬讨吐蕃,“分出西山、灵关,破峨和、通鹤、定廉城,逾的博岭,遂围维州”。
即今甘肃境内渭水支流漳河。《水经·渭水注》: 漳水 “水出西南溪下,东北至彰县南,……又东北径新兴县北。……又东北注于渭水”。《清一统志·巩昌府一》: 漳水 “在漳县南。本名彰川,又曰鄣水,皆以县名也
①在今安徽歙县北二十里。《新唐书·地理志》:歙县“有主簿山”。《舆地纪胜》卷20徽州:主簿山“即飞布山,在歙县。《新安记》云:昔寇乱,县主簿率百姓保此山获全,因名。唐天宝间改名飞布”。②在今安徽祁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