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路
元至正八年 (1348) 升徐州置,属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治所在彭城县 (今江苏徐州市)。十二年 (1352) 降为武安州。
元至正八年(1348年)升徐州置,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十二年降为武安州。明初复为徐州。
元至正八年 (1348) 升徐州置,属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治所在彭城县 (今江苏徐州市)。十二年 (1352) 降为武安州。
元至正八年(1348年)升徐州置,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十二年降为武安州。明初复为徐州。
在今青海省青海湖中海心山上。《资治通鉴》:唐天宝七载(748),哥舒翰“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至德初陷于吐蕃。唐天宝七载(748年)筑,在今青海省青海湖龙驹岛海心山上。
①在今河北赞皇县西南王家坪村。《清一统志·正定府二》:王家坪“在赞皇县西六十里。本朝顺治初,土寇周山尹、李廷臣等,啸聚纸糊套山为民害。康熙三十七年,……巡抚于成龙招抚之,设守备于此防守。雍正十年改设都
即今陕西西乡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五里坝镇。山深林密,为南山险要之区。清设县丞驻此。民国改为县佐。集镇名。在陕西省城固县南部、牧马河上游。属大盘乡。人口300。以村傍五里长坝得名。地处川、陕古道。主产稻、玉
亦名瓮溪关。明置,属荣经县。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2荣经县 “天险关” 条下: “又紫眼关在县西北三十里。昔有紫眼番人流寓于此,因名。”
简称汤镇。即今浙江余杭市南十八里乔司镇。宋《乾道临安志》卷2:汤村镇“本仁和镇,端拱元年改,隶仁和县”。明永乐十一年(1413)镇为海潮所陷,后复涨为平陆。宋苏轼开汤村运盐河,即此。古镇名。即今浙江省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宋州。治所在今河南柘城县北。大业初属梁郡。唐属宋州,贞观元年 (627) 废。永淳元年 (682) 复置。北宋属应天府。金属睢州。元末废。明洪武四年 (1371) 复置
即今广西南宁市南良凤江。《元和志》 卷38邕州: “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 《舆地纪胜》 卷106邕州: “ 《寰宇记》 云: 贞观改邕州,近邕溪因名。源出钦州。” 《清一统志·南宁府》: 邕江 “在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刚察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前左翼头旗: “牧地在大通河南岸。东至阿木达赖台,南至固尔班塔拉之北沙克图,西至齐擦擦呢布楚勒,北至巴颜布拉克。”
即今河北肃宁县东南二十四里梁家村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7肃宁县图: 东南有梁家村。
即今福建三明市西南三元区。清《乾隆内府舆图》:沙县西南有三元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