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彰八里

彰八里

又作昌八里、昌八剌、掺巴里。即今新疆昌吉市。《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彰八里“至元十五年,授朵鲁知金符,掌彰八里军站事”。即此。


即“昌八剌”。


猜你喜欢

  • 兴和道

    1914年由原口北道的张北、沽源、多伦及原归绥道的丰镇、凉城、兴和、陶林合置,属察哈尔特别区域。治张北县(今河北张北县)。辖境约当今内蒙古卓资、凉城以东,多伦、沽源(今属河北)以西,察哈尔右翼中旗、商

  • 都匀长官司

    明洪武十六年 (1383) 改上都云等处长官司置,属都匀安抚司 (后改都匀府)。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南七里。清以后废。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上都云等处军民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都匀市南。属都匀卫。永

  • 建宁左县

    亦作建宁县。南朝宋大明八年 (464)改建宁左郡置,属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南齐为建宁左郡治。隋开皇初废。

  • 边坝

    亦名班巴、宾巴、冰坝。在今西藏边坝县东南。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5:“边坝即达隆宗,又名宾巴。”“边坝”,藏语意为吉祥、光辉。1960年与沙丁宗、杰顿谿合并设边坝县,后迁驻东马同。

  • 西林守捉

    唐置,在今新疆精河县东。《新唐书·地理志》北庭大都护府:“渡黑水,七十里有黑水守捉,又七十里有东林守捉,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唐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东境。

  • 康杰县

    1945年春晋冀鲁豫边区由闻喜、夏县、垣曲三县析置,属太岳区。治所在今山西夏县境。为纪念晋豫边区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嘉康杰而命名。同年12月撤销。旧县名。太岳抗日根据地设。1945年2月由山西省垣南县改置

  • 蒲窝汛

    即今云南腾冲县东南七十三里蒲川乡。清有千总外委驻防。

  • 盟津

    一作孟津。又名富平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上。《尚书· 禹贡》: 导河 “又东至于孟津”。《元和志》 卷5偃师县: “盟津,在县西北三十一里。”西周武王曾观兵于此。西晋杜预于此建河桥。即“孟津”。

  • 碧云 (雲) 峰

    在今贵州遵义市西。《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 碧云峰 “在宣慰司西。四峰并峙,一峰迥出,青碧如云”。

  • 大娑婆山

    亦名婆娑山。在今四川乐至县南。 《元和志》卷33普慈县:“婆娑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山绵亘数百里。”有大、小婆娑山之分。《寰宇记》卷87乐至县:“大婆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小婆娑山在县北三十里。”《方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