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公渠
在今陕西耀县西南。《新唐书·强循传》:“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人渠水以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
在今陕西耀县西南。《新唐书·强循传》:“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人渠水以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
又名老翁泉。在今四川眉山县东北二十七里苏坡山。《方舆胜览》卷53眉州有老人泉。北宋著名学者苏洵于此见白发老翁,故名。苏洵死后葬此。苏轼《送贾讷倅眉》诗自注:“先君葬于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
又名琅山。 即琅峤。今台湾省南部屏东县恒春半岛。《清一统志·台湾府》: 浪峤南屿“在凤山县南二百四十里。一名琅峤山。《旧志》: 自沙马矶头,一潮水可至,远视微茫,舟人罕至,土番所居,地
清乾隆八年 (1743) 改呼伦贝尔统领为副都统衔总管,光绪六年 (1880) 改为副都统,属黑龙江将军。治所即今内蒙古海拉尔市。光绪三十四年 (1908) 裁副都统,改置呼伦直隶厅。
即今黑龙江省逊克县 (奇克镇)。民国《黑龙江志稿》 卷2: 奇克县 “地濒黑龙江右岸,旧名奇克特”。1942年改置逊克县。
明置,属遵化县。为长城关隘之一。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北五十里洪山口 乡。《方舆纪要》 卷11遵化县: 洪山口关 “有城,其内为松棚营”。
明洪武初建,直隶江西都司。故址在今江西上饶县城东北。
东魏兴和二年(540)置,属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境。北周废。东魏兴和三年(540年)侨置,寄治平阳郡界。北周废。
在今安徽铜陵县南。《方舆纪要》 卷27铜陵县: 临山寨 “在县南。元末结砦于此以御寇,陈友谅将赵普胜攻拔之。今废”。
唐代“河蛮”所筑,南诏重加修筑,为大厘赕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北六十里喜洲镇。唐樊绰《蛮书》卷5:“大厘城南去阳苴咩四十里,北去龙口城二十五里,邑居人户尤众。咩罗皮多在此城。并阳苴咩并邆川,今并南诏往来
南朝梁置,治所在淮川郡(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北齐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