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德寺

广德寺

①原名云居寺。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西二十六里。建于隋唐时期。唐皮日休《过云居寺玄福上人旧居》诗指此。明景泰年间重修后改名广德寺。现存大殿及殿后之多宝塔。大殿为单檐硬山顶式,系清代重修。多宝塔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至九年间,为砖石结构,通高17米。台座八角形,高10余米。四面券门,南面嵌多宝佛塔石匾一方。台座上分立五塔,正中一塔为覆钵式塔,体量较大,四隅小塔为六角形密檐式实心塔。塔下有雕刻精细的石制须弥座。广德寺多宝塔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在今四川遂宁市西郊卧龙山麓。始建于唐,名普济寺(禅林寺),北宋改为广利寺,明改为广德寺。《舆地纪胜》卷155遂宁府:广利寺“在小溪县西五里。岩壑之胜, 甲于一方”。今寺为明、清建,为七殿一坊一桥的九重宫殿式建筑。多为明代建筑群体,至今保存完好。内有守建舍利塔,宋至清碑数通。


原名云居寺。在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西约13千米处。系汉唐以来古多宝佛塔刹,唐人皮日休曾有《过云居寺玄福上人旧居》诗,记述寺当年景象。明景泰年间重建后,改名广德寺。现存天王殿、藏经楼及楼后的多宝佛塔,与新修的大雄宝殿已形成一组完整的寺院建筑。藏经楼为重檐硬山顶式,系清代重修。大雄宝殿重檐九脊,翼角翚飞。多宝佛塔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至弘治九年间,为砖石仿木结构,通高约17米,其底层塔座为八方形,上叠浅檐,下奠矮基,砖砌角柱,石雕螭首。四面石砌券门,正门上方石额刻“多宝佛塔”四字。座上复建五塔耸立。居中央者为喇嘛塔,四隅为六角亭式塔,均置于镌刻精细的石座之上。在台座及小塔的外壁,都嵌有石雕佛龛,每龛供石佛一尊,风姿俊逸,古雅端庄。塔体造型庄重挺拔,别具风格。多宝佛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德寺


猜你喜欢

  • 春秋郑邑,名留。后为周大夫刘子采邑。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王取邬、刘、��、邘之田于郑”。又,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单子、刘子、樊齐

  • 乐安水

    即今贵州遵义县(南白镇)东北洛安江。《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乐安水“在宣慰司(今遵义市)东七十里。源出筋竹平里山涧,转流入乌江。舟楫济此无险,得以乐安”。

  • 王泗营

    又名王泗场。即今四川大邑县西南王泗镇。清嘉庆《邛州志》卷3大邑县:王泗营场在“县西南二十里”。

  • 沙镇溪

    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西十里长江南岸。嘉靖《归州志》卷1:沙镇溪镇在“州西十里”。《清一统志·宜昌府》:沙镇溪“在归州西十里。溪中有石长十余丈,横截江心。明嘉靖间新滩暴涨,一夕忽不见。至今称利涉焉”

  • 开元寺塔

    在今河北定州市南门内。《清一统志·定州》:开元寺“在州治南。中有大塔,宋咸平四年建,至和二年成,高十三级”。因宋代定州地处军事前沿,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又名料敌塔,或

  • 蔡里宗

    又称蔡宗。治所即今西藏拉萨市东蔡公堂。

  • 白沙角

    在今广东汕尾市东遮浪镇东北。为突出海中之一角。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海丰县图有白沙角。

  • 延贵镇

    即延贡砦。在今四川大邑县东南二十里。《宋史·五行志一》:开宝八年(975),“八月,邛州延贵镇(雷)震死民费贵及其子四人”。

  • 兴隆堡

    即今四川泸定县东南兴隆镇。清吴崇光《川藏哲印水陆记异》:“第十四站:住冷碛,行窄路。二十里至兴隆堡,又名龙坝铺, 系大市镇。”

  • 汤溪

    即今四川云阳县东北之汤溪河。《水经·江水注》:江水“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