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舆县

平舆县

①秦置,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县北四十里。西汉为汝南郡治。三国魏属汝南郡。北魏皇兴中徙治今平舆县西南。北齐废。隋大业三年(607)复置,属汝南郡。唐贞观元年(627)废。天授二年(691)复置, 属豫州。移治今平舆县。宝应元年(762)属蔡州。蒙古至元七年(1270)废入汝阳县。

②亦作平豫县。南朝梁置,为汝南、太原郡治。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境。北魏以后废。


在河南省东南部。属驻马店市。面积 1282 平方千米。人口93.9万。辖6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古槐镇。战国时为楚平舆邑。《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取陈以南至平舆”,即此。秦置平舆县,治今平舆县城北古城,属汝南郡。东汉、魏、晋、南北朝因之。北齐废。隋大业二年(606年)复置,属汝南郡。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天授二年(691年)又置平舆县,治今平舆县城,属蔡州。宋因之。元至正元年(1341年)废入汝阳县。1951年复置平舆县,属信阳专区。1965年属驻马店专区,1969年属驻马店地区,2000年属驻马店市。地处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洪河流经北部和东部,汝河流经西南边缘。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有机械、酿酒、粮油加工等厂。驻新、平临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普照寺塔、瑞安王墓、安城故城、沈国古城遗址、焚身台、台子寺遗址、西塔寺遗址等。


猜你喜欢

  • 柳冢村

    在今河南长垣县东北四十四里。金、元时长垣县治此。《清一统志·大名府一》: 长垣故城“金初迁县于柳冢村。明洪武元年以水患,又迁于蒲城,即今县治也。《县志》: 旧长垣集即柳冢。在县东北四十里地名鲍堌。今有

  • 土坊站

    元置,在今江西南昌县东南。元《析津志》天下站名:“龙兴陆路:正东土坊。”

  • 奉捷县

    西汉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清水县境。东汉废。

  • 伏虎林

    辽四捺钵之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西北。为辽帝秋季游猎之所。《辽史·营卫志·秋捺钵》:“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帝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慄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辽

  • 黄角井

    又名四望关。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五通桥。《清一统志·嘉定府二》: 黄角井 “在乐山县东南四十里。旧名四望关。盐捕通判驻此”。

  • 召陵县

    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郾城县东三十里召陵寨。西晋改为邵陵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属汝南郡。《三国志·魏志》:黄初六年(225年),“(文帝)行幸召陵,通讨虏渠”。东汉末,黄巾起

  • 上津县

    南朝梁改上洛县置,为上津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郢西县西北上津镇。隋属上洛郡。唐属商州。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属金州。后废。明洪武八年(1375)复置,属襄阳府。十年(1377)废入郧县。十三年(138

  • 西部联合旗

    1949年由阿巴嘎右翼旗与阿巴哈纳尔右翼旗合并设置,属锡林郭勒盟。驻罕布庙(今内蒙古阿巴嘎旗驻地新浩特镇)。1956年复改阿巴嘎旗。旧旗名。1949年以西阿巴嘎西阿巴哈纳尔联合旗和东阿巴嘎东阿巴哈纳尔

  • 章武国

    西晋泰始元年 (265) 置,治所在东平舒县 (今河北大城县)。辖境相当今大清河、海河以南,文安、大城县以东,沧州市、海兴县以北地区。北魏改为章武郡。西晋泰始元年(265年)置,治东平舒(即今河北大城

  • 北唐国

    西周方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逸周书·王会》:“北唐以闾。”孔晁注:“北唐,戎之在西北者。”《穆天子传》注引《竹书纪年》云:“北唐之君来见,献一骊马是生騄耳。”即此。即商代唐国,西周称北唐。在今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