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布喀河

布喀河

①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暖水川(㹀牛川)。《清一统志·鄂尔多斯》:布喀河“在左翼前旗西三十四里。源出博罗巴尔喀孙东平地,西南流会紫河”。

②即今青海天峻县境的布哈河。《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布哈河“源出青海西北三百余里阿母尼额枯山南各喀喇细纳河,南流一百余里与殷格池水会。……复东南流六十里,至天青插汉峰北,与善池之水会。……又东流七十余里,受北来之罗子河、西尔哈河。又东五十余里,受北来之齐拉马尔台河,乃名布喀河。又东流七十余里注青海。其河受六大水,岸阔流深,夏月人不可渡,青海左右诸水,无大于此者”。按:“布喀”为蒙语“巴格”之讹, 巴格义为“小”,意谓较之黄河,布喀河固应以“小”河称之。


猜你喜欢

  • 温汤盐井

    在今四川开县东北温泉镇。《新唐书·地理志》: 万岁县 “有盐” 指此。《方舆纪要》 卷69开县: “三潮溪在县东北五十里温汤井侧。《志》云: 井有三水: 曰杉木、曰柏木、曰龙马,皆开煎盐课。”

  • 俊倍洞副长官司

    明置,属邑梅洞长官司。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官庄乡南官城。《明史·四川土司传》: 弘治十二年 (1499),邑梅副长官杨胜刚,“结俊倍洞长杨广震等,号召宋农、后溪诸蛮,聚兵杀掠”。即此。

  • 大冶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改青山场院置,属鄂州。治所即今湖北大冶市。《方舆纪要》卷76大冶县:“县治西南有铜绿山,亦古出铜冶铸之所。县名大冶,盖以此。”宋属兴国军。元属兴国路。明属兴国州。清属武昌府

  • 南洋岸

    即今江苏盐城市东北二十五里南洋岸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盐城县东北有 “南洋”。1948年苏北革命根据地盐东县迁治于此。

  • 大圩河集

    一作大于河镇。即今山东潍坊市西二十里于河镇。清乾隆《潍县志》有大圩河集。

  • 护龙县

    又名灵道县。西晋改新道县置,属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东北。《水经·沫水注》:“灵道县一名灵关道。……县有铜山。又有利慈渚。晋太始九年,黄龙二见于利慈池,县令董玄之率吏民观之,以白剌史王濬,濬表上之

  • 冯茂山

    又名东山、五祖山。在今湖北黄梅县东北二十五里五祖镇北。《寰宇记》卷127黄梅县:法雨塔“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冯茂山。第五祖宏忍大师寂灭之所”。明曹学佺《名胜志》:冯茂山“在(黄梅)县东北三十里。五祖弘忍禅

  • 盖竹水

    松溪支流。在今浙江庆元县西。《方舆纪要》 卷94庆元县 “松源水” 条: “又有盖竹水,出县西七十里凤山,有交剑水流合焉,又东经石壁山西,下流入闽之松溪。”

  • 赵家湾

    即今陕西旬阳县西北赵湾镇。清光绪《洵阳县志》 卷4 《桥渡》: 城北一百二十里有赵家弯。

  • 东峤山

    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县之间。《水经·溱水注》:连水“出南康县凉热山连溪,山即大庾岭也,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元和志》卷34始兴县:“大庾岭一名东峤山,即汉塞上也,在县东北一百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