崿岅
即鄂岭坂。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三十里。《资治通鉴》: 南朝梁中大通元年 (529),魏分兵镇荥阳、虎牢,使 “侍中尔朱世承镇崿岅”。
即鄂岭坂。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三十里。《资治通鉴》: 南朝梁中大通元年 (529),魏分兵镇荥阳、虎牢,使 “侍中尔朱世承镇崿岅”。
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北。一说在武山县西南。《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建兴八年(230),“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
即今云南麻栗坡县。清代属开化府。民国 《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 “清乾隆初辟时,原名新草房街。后嘉庆时,江湖川黔人来此经商,以四面坡上有麻栗树,故名曰麻栗坡街。”
在今广东湛江市西南通明河入海处之通明村。清光绪 《广东舆地全图》 遂溪县图: 通明港陆上有通明汛。
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牌楼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镇洋县: “牌楼镇在城东四十里。” 因东、西市梢有明代兵部侍郎王倬所建都宪、方伯两座石牌楼,故名。
在今四川双流县南十二里。《元和志》卷31双流县: “宜城山在县南十二里。出紫草。”《寰宇记》 卷72双流县: “宜城山在县东南一十里。李膺 《益州记》 云: 宜城山在牛饮水南三十里。”
在今广东广州市南。《元和志》卷34广州南海县:卢循故城“在县南六里”。《舆地纪胜》卷89广州:卢循城“在州南岸,状如方壶。又《番禺新志》云,卢循城在郡南十里,与广州隔江相对,今故堞隐然”。《方舆纪要》
在今吉林集安市东北洞沟河畔,为高句丽时代墓葬,有近万座之多。墓有积石墓和封土墓两种。积石墓年代较早,初以碎石或砾石堆积,稍晚的四周砌筑石条或筑成阶坛式,其中规模宏大的有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太王陵前
又名相国寺。在今河南开封市内。北齐天保六年(555)创修建国寺。后废为宅园。唐神龙初僧惠云重建。延和初,睿宗以旧封相王,改为相国寺。北宋至道中,太宗御题额改为大相国寺。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3:“
即今四川遂宁市西南拦江镇。光绪 《遂宁县志》 卷1: 拦江河在 “县西一百五十里”。清乾隆二年 (1737) 于此设盐课使署。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西部。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拦江
即今四川广汉市东北二十里小汉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汉州:小汉镇铺“在州北二十里”。